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時空連線:“崩潰論”下的中國統計(上)   
09月03日 11:06


    
有關背景:所謂“崩潰論”


    央視國際消息:説起中國“威脅論”,很多觀眾可能比較熟悉: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外的一些人認為中國實力的增強,對於世界是一種威脅,紛紛唱出中國威脅的論調。然而,從去年底開始,一種與中國“威脅論”截然相反的論調開始在西方媒體頻繁出現,這種由部分學者對中國統計數據的質疑引起的論調認為,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速度要遠遠低於公開報道的速度,有人進一步提出,中國經濟的前景不是繼續繁榮,而是將走向崩潰,人們稱這種論調為中國“崩潰論”。那麼中國統計究竟是否準確,中國經濟的前景又究竟如何呢?最近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局長朱之鑫就這個問題專門接受了時空連線主持人白岩松的採訪。

    在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的兩次例行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都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回答了記者關於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是否準確可靠的問題。這樣不同尋常的做法,反映了國際上近來對中國統計數據和中國經濟的質疑聲音。1999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斯基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中國的統計數據發生了什麼》,他認為,1998年中國官方統計各項數據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國內生産總值7.8%的增長幅度是值得懷疑的,根據當年航空客運量和能源消耗的情況,他認為當年經濟增長不會超過2.2%。羅斯基的學術觀點在一年多以後才被西方媒體廣泛報道。很快,媒體的聲音從對統計數據的質疑,演變成中國統計是烹制出來的“水分論 ”,最終變成了中國經濟將走向崩潰的“崩潰論”。在2002年上半年,中國“崩潰論 ”成了在西方媒體報道中國問題時經常提到的論調。針對對中國統計數據和中國經濟的質疑,國家統計局局長朱之鑫來到時空連線演播室,接受了白岩松的專訪。



    
生搬硬套西方經驗 “崩潰論”來源站不住腳


    主持人:中國經濟一直在快速增長,而國外也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經濟增長數字的懷疑的聲音,如何看待這種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演播室請進國家統計局的局長朱之鑫為我們進行詳細的解答,歡迎朱局長。其實中國崩潰論最早緣由來自於美國匹茲堡大學羅斯基教授一篇學術文章,不知道您讀過這篇文章沒有,您知不知道羅斯基教授?

    朱:應該來説,這文章,我看到過。羅斯基教授是一個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在他研究中國問題的時候,曾經多次到中國。我覺得作為一個學術上來進行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這點我們覺得還是非常歡迎的。

    主持人:98年的時候,我相信中國的老百姓印象都特別深了,那年保8保8概念太強了,爭取GDP增長實現8%,最後的結果是7.8%。但是羅斯基教授用他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是那年中國增長的速度應該是2.2%,那中間差了5.6%,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分歧主要在哪?

    朱:羅斯基教授提到一個問題,當時98年的時候,中國的航空貨運量只增長2.2%,按照這個增長速度,認為當時98年中國的GDP應該是2.2%。羅斯基教授這2.2%很重要是根據美國經濟,在美國只要經濟增長和他的客運量是聯絡在一起的。中國經濟和客運量有沒有必然聯絡?有聯絡,但是聯絡可能相關性就不像美國經濟那麼緊密,比如去年中國的民航貨運量增長了13.2%,按照這個邏輯,中國去年的GDP應該增長13.2%,我想這個裏頭恐怕有一個就是説恐怕不能把人家美國經濟相關的分析拿到中國來,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點。

    主持人:也就是説,您認為不能簡單地根據美國經驗,把運量增長速度和GDP增長速度劃等號,當這兩個速度不同步的時候,就斷定數據出了問題。

    朱:是這樣。

    主持人:其實在羅斯基教授的文章中還有一個觀點,就是説中國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要遠低於GDP增長速度,他認為這也説明GDP統計過高,對這個觀點您的看法是怎樣的?

    朱:實際上各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有GDP高速增長,但能源下降的情況。比如日本、德國都有這樣情況。據我了解,日本從1980年到2000年,GDP增長了286%,但能源只增加了12%。如果按照這個系數來分析,日本的GDP也不會有增高。這幾年由於我們加快了結構調整,特別在整個經濟增長中,高新技術産業比重開始上升,比如電子工業,都以35%速度在往上走,這樣能源消耗它自然而然下降,同時我們一部分能源消耗比較多的産業也進行調整。

    
“崩潰論”的演變


    主持人:最開始只是一篇學術論文,只是對中國統計數字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最後卻一步一步地演變成了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您對這種演變是怎麼看的?

    朱:中國這幾年經濟發展了,所以大家來關心中國經濟,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那麼關心的過程中,必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有讚揚的,也有批評的。負責任的經濟學家,我想對中國經濟應該做出一個客觀的公正的判斷。我就擔心有些人,利用數字上的一些問題,實際上為了達到他們“唱衰 ”中國經濟這樣一個目的。我想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中國經濟崩潰論這種提法上來説,還是應該是一種消極的或者是對中國經濟發展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

    主持人:跟羅斯基教授後來溝通的過程中,雙方的意見有沒有靠近一些?

    朱:他自己講,他接觸到中國國家統計的人員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在那把數字搞準了,我想這句話他是講過的。至於在方法上的問題我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能還有不同的觀點,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一個經濟,恐怕都有一個深入研究的過程,也有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

    
實踐和事實是最好的證明


    主持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數字的關注,在聽過您的詳細解答之後,我們也一起來聽聽,國內和國際的專家學者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看法?

    主持人:記得去年在年底的時候,我採訪您的時候,也談到了,對2002年總的增長形勢不敢太樂觀,包括911之後的影響,全世界經濟也受到影響。但是今年上半年的時候,雀曉華副部長代表統計局在公佈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數字的時候,公佈了7.8%比較高的,出乎人們預料的數字,不知道是否出乎您的預料,您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感覺是怎麼樣?

    朱:應該來講,它這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一季度的情況和四月份開始走勢來看,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上半年會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為什麼是這樣?我覺得和我們採取的政策是分不開的。911之後,國務院連續召開了多次會議,就對明年可能遇到的複雜的經濟環境和矛盾,都做了各種各樣的充分估計,同時相應採取了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中國措施的得力,加上整個全球經濟並沒有原來想象下得比較快。比如美國去年第四季度還是正增長,整個經濟來看,我們還是走上了一個比較好的發展道路。

    主持人:不知道這個數字公佈出來之後,不僅是國內的百姓知道了,相信國外的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關注中國發展的,不管是從什麼角度關注,都知道這個數字,有沒有一些疑問?

    朱:應該來説,對上半年數字,疑問不是很高,為什麼呢?一個很重要來看,就是我們固定資産投資由於去年年底的時候,把一部分國債項目,資金提前撥付,所以當上半年的時候,固定資産增長比較快。第二來看,我們出口增長很快。今年的7月份,連我自己都沒有料到,7月份當月的出口到了292億,非常高的增加值了。

    主持人:國外基本上對這個數據沒有太多的置疑?

    朱:我想負責任地講,沒有什麼置疑的。

    主持人:我想這幾年,針對國外,無論是專家,還是學者,或其它一些對統計數字的置疑,你們經常要去做一些解釋工作,在跟別人的溝通過程中,你往往提醒他們要注意什麼,來相信你們的統計數字?

    朱:第一相信就是中國有一套比較健全的統計體系。再一個來説,中國有比較龐大的統計隊伍,第三來説,要相信中國在統計執法檢查方面的嚴格性。第四來看,我們還有一條,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的統計也會進一步的發展,在這點上,我對中國統計數據還是充滿信心的。最近我們加入了數據公佈通用系統,英文簡稱GDDS,這個來説,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考慮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覺得各國統計數據出現了問題,這樣他提出來能夠如實公佈數據是整個了解世界經濟很重要的方面,中國現在來看,今年年初開始加入了,也表明中國在進一步的擴大了對外開放。

    主持人:這是否意味著國際組織可以仔細觀察,甚至是監督你們的統計數據?

    朱:我們上網了,包括我們的統計方法,每個統計指標、內容,將來可能要做哪些修正,都上網之後,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們想隨著我們統計改革,我們會很快的把我們和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差距逐漸縮小。

    主持人:針對中國崩潰論最後一個問題,作為國家統計局局長,現在可能有一些人已經改變了他們持中國崩潰論的看法,可能有些人還會持有,您對還會持有這些的人最願意説什麼?

    朱:我想就是一句話,我們在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另外最後一句話,實踐和事實是最好的證明。

    主持人:針對中國統計數字,我們今天聽到了別人的聲音,也聽到了您的解答。但是中國的統計數字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最後得出呢?它是否客觀、真實地反應了我們的經濟生活呢?最近我們的記者也在北京、安徽和山東進行了這方面的調查。



責編:楊潔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相關新聞
真實是統計的生命線(08月08日 01:00)
新中國統計的變遷(08月07日 23:00)
國家統計局發佈上半年投資形勢分析報告 (08月09日 07:14)
走近中國GDP ——訪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08月07日 22:59)
溫家寶:“快、精、準”努力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08月07日 18:53)
楊潔篪:徹底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危害符合中美兩國人民根本利益(07月17日 19:47)
由此進入東方時空欄目(09月03日 11:26)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