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曾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湖泊面積達4600多平方公里。但後來由於人們的過度開發和改造,湖泊面積現在已經大幅萎縮,僅剩下2691平方公里,800里洞庭成為歷史的記憶。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我國政府加大了對洞庭湖的治理力度,開始了退田還湖工作,目前洞庭湖的面積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
這是最近防汛期間記者在湖南洞庭湖邊漢壽縣的青山湖垸看到的一幕:大堤有了一個長長的缺口,缺口邊還有兩棟樓房浸泡在湖水中。但這並不是汛期洪水衝跨了堤垸。
常德市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辦公室林毅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地方是西洞庭湖的一部分,1975年在以糧為綱的這種政策的大背景下,把這一片地方圍起來了,總面積是16600畝,上世紀九十年代,洞庭湖水情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湖洲也提高了,湖洲抬高以後,湖水沒有出路了,1995、1996、1998三年,青山湖垸都漫潰。根據國家1998年出臺的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規劃方案,青山湖垸就列入了退田還湖的規劃範圍之內。
圍湖造田,再退田還湖,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過程中,湖區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出於糧食短缺的壓力,洞庭湖區開始不間斷的大規模圍湖造田,湖泊面積因此不斷萎縮,原本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也因此讓位於江西的鄱陽湖而退居第二。湖泊面積的減少使洞庭湖蓄洪量銳減,水位提高,洪澇災害連年不斷。漢壽縣圍堤湖的農民對我們説:“1995年1996年潰垸以後,我家裏損失了幾萬塊錢,房屋沖倒了,傢具被洪水衝跑了,搞得沒地方搬。 ”
1998年特大洪災後我國政府決定對洞庭湖實行退田還湖,根據規劃,生活在湖區的農民將有55萬人要遷往外地或高地定居,大量的堤垸將重新成為湖泊或行洪道。記者走訪了洞庭湖區的漢壽縣,岳陽縣和澧縣後發現,退田還湖正在讓洞庭湖區發生著變化。
僅僅在漢壽縣的青山湖垸,16600多畝的面積如今又成了洞庭湖的一部分 ,6000多農民也已全部搬遷到了安全的地方,有的還被安置到了附近的蔣家嘴鎮。大部分移民開始純粹的漁業生産和養殖。“養魚還是可以賺,一年大概可以拿到1萬塊錢。清早來,天黑就回去。自己修的房子有160個平方。 ”一位村民説。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退田還湖以後,移民最關心的還是生計問題。這位岳陽縣的農民叫王良壽,搬遷以前住在洞庭湖中的一個巴垸內,主要從事蘆葦生産,去年遷到岳陽市郊的月山鎮以後,王良壽承包了鎮上的自來水廠,從田土中走了出來。但在搬遷之前,他也有過顧慮。要搬的時候想不通,因為當時在那裏靠蘆葦生産,自己能搞點其它副業。到這個地方來,人一集中要搞其它副業都沒有可能。他説:“當時想得太遠了,基本上每個人都是這麼想的。在沒有搬來之前,我就在這個地方找生活出路,找門路,找了將近兩個多月,後來就把這個自來水承包上了,現在還請了兩個人,總共有三個人管理,人平大概每月搞了1000來塊錢,和以前相比要好多了。 ”
在月山鎮王良壽住進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樓房,今天的他已經完全告別了以前的生活。只有墻角的一隻箱子還能讓人看到今昔生活的差別。他説這裡舒適都是水泥路,原來都是泥濘路,出去不通車,不方便。
前面我們看到,洞庭湖退人退耕,移民從事其他工作。除此之外,退田還湖還有另外一種形式:退人不退耕。不過這樣一來,農民搬遷以後耕作土地的半徑比以前擴大了很多,洪水也還是會對農業生産構成威脅。面對這種情況,這些堤垸對農業産業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改變了原來以糧食和棉花為主的耕作模式。
除了前面我們看到的退人退耕後移民必須另找生計的情況,退田還湖還有另外一種形式:退人不退耕,但農民搬遷以後耕作的半徑比以前擴大了很多,洪水也還會經常對生産構成威脅,面對這種情況,這些堤垸對農業産業結構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改變了原來已糧食和棉花為主的耕作模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在湖區一些生産條件較好的民垸,記者注意到,農民的房屋都被遷到了洪水淹不到的高地,而原來的田地在一般洪水年仍然可以進行正常耕作,遇到較大洪水時就蓄洪成為洞庭湖的一部分。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湖區農民開始種植黑楊和湘蓮等避災作物。
原先,糧油棉得是精耕細作的。現在由於移民建鎮以後,老百姓作業半徑擴大了,針對這一情況,鄉政府從1998年開始到今年現在為止,已經完成了5萬畝歐美黑楊的栽植。和以前種田相比,種田基本上是維持生活剩下的不多,每畝田産值600塊錢左右。而歐美黑楊的效益,8年後一根樹可以賣到400塊錢,一畝田33根,12000多塊錢。老百姓的純收入,除各方面的支出以外,可以得1萬塊錢,一年收入就是1500元。
農民原來恨就是恨這個水,水對他們威脅太大了把這個地方搞窮了。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五年裏有四年幾乎沒有收成,僅僅1997年得了一點好。作田越多就虧本越多,不作的不虧,就是這樣一個概念。通過改制以後,通過産業結構的調整,種了湘蓮,年年還是有收成,比原來還要強一點。
記者發現,在這些退田還湖的堤垸內,原來的主要作物糧食和棉花已經很難找到,除了湘蓮和黑楊,栽種反季節蔬菜的農戶也不少。由於不再擔心洪災對作物的影響,湖區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農民説,現在是有保障啦,通過搬遷搞了以後,洪水來了不怕,再一個就是有蓄洪法了,圍堤湖防洪,也安心一些了。
在澧縣的澧南,垸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嶄新的集鎮,據介紹,垸內原來有近3萬人,現在都被安置在這個新建的集鎮。據了解,從1998年開始,類似這樣退田還湖的堤垸在洞庭湖區已經完成253個。經過4年不懈的努力,洞庭湖湖泊面積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蓄洪能力增加,正逐步呈現出橫無際涯浩浩蕩蕩的景象。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龐道沐説,在長江防洪過程當中,洞庭湖處在特殊位置,它要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通過退田還湖平垸行洪,擴大了湖面,到目前為止,已經擴大了500多平方公里,把洞庭湖治理三期,四期工程搞完以後,可以擴大到700多平方公里,這樣就有利於長江的防洪,有利於長江洪水的宣泄,減輕洪水對沿江兩岸人民的威脅。
由於實行退田還湖擴大了行蓄洪面積和容積,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洞庭湖區有37萬多人免除了洪災的侵擾,每年減少直接經濟損失5億多元,降低防汛搶險投入4000多萬元。記者在岳陽市城陵磯看到,儘管正處於每年防汛的關鍵時期,洞庭湖的水位已經超過警戒水位,目前仍在上漲,但並沒有出現大的險情。
由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國家政策的改變,其實也是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改變。有了這種努力,洞庭湖重現“浩浩湯湯(SHANG) ”景觀的日子不會太遠,朱總理的願望會實現。(《經濟半小時》記者朱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