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俄蔬菜出口以邊境地區的民間貿易形式起步,曾有良好發展態勢。但十幾年來發展步伐不大,至今仍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有關專家指出,這是因為貿易形式在某些方面還有待規範。
目前,我國已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重要的蔬菜供應國。2001年,僅綏芬河口岸出口俄羅斯的蔬菜就達8萬餘噸。
蔬菜的經營者多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商戶,發貨、接貨均通過兩國的代理公司操作,質檢證書不完備,不能通過銀行辦理結算手續,不能出具發貨票,因此,想進入俄羅斯正常流通渠道非常困難。
我國的眾多經營者往往各自為戰,相互之間惡性競爭。從事蔬菜貿易的商橋公司的劉樹文説:“為了牟利,一些商販一方面不惜冒風險,在發貨報關環節少報噸位,瞞報品種,偷逃稅款,一方面表現為經營中的短期行為,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缺斤少兩。”
而且,大多數蔬菜經營者沒有穩定的貨源基地,主要從臨近口岸的城市的農貿市場組織進貨。也沒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和體系,使得出口蔬菜總體質量水平偏低。表現為質量不穩定、沒有等級標準、包裝不規範。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件》簽署後,兩國雙邊貿易的領域逐漸擴大,我國農産品對俄出口前景也被看好。劉樹文説:“經營不規範的問題將直接影響中國蔬菜在俄羅斯的地位和信譽,也制約了對俄出口蔬菜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 范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