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9日 08:49 來源:
中國網消息: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程度嚴重,科學家稱青藏高原已成新沙塵源區
據華夏時報報道,在對近40年來中國681個氣象站氣象實測資料綜合分析後,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已成為新的風沙策源地。此前,中國四大沙塵暴源區分別為: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阿拉善盟;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地區;內蒙古陰山北坡及渾善達克沙地毗鄰地區;蒙陜寧長城沿線。青藏高原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高原季風是主要的沙塵製造者
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方小敏、韓永翔等專家研究發現,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青藏高原沙塵暴發生的中心在藏北和青海的長江、黃河源區,4月到6月之間,中心北移到中國北方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中、高層西風和高原季風是主要的沙塵製造者和搬運載體。
既有強勁風源,又有固定的沙源。韓永翔認為,青藏高原不但是與中國北方戈壁沙漠相提並論的重要沙塵源區,甚至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會成為中亞大陸最重要的沙塵暴源區,也是全球最高效的沙塵遠程傳輸源區。
統計表明:西藏每年由沙漠化造成的總損失在34億到95億元人民幣之間,相當於1992年西藏國民經濟總産值的1倍到2.8倍。
西藏沙塵暴
風速達每小時252公里
西藏氣象實測資料顯示:2003年4月6日到9日,長江黃河源區出現大風沙天氣,其中位於阿尼瑪卿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之間的黃河源區出現了特強沙塵暴,沙塵暴高空風速最大達每小時252公里。
韓永翔説,青藏高原主體位於北緯30至40度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亞大風日數最多的地區。當西風急流調整時,粉塵只要揚升1000到2000米,就可進入西風急流區而成為最高效的遠程粉塵源區。
過去30年間,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程度嚴重。據西藏氣象局統計分析,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西藏氣溫升幅約為0.9攝氏度,增長率每10年達到0.47攝氏度。氣溫上升導致青藏高原冰川和凍土加速退化。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董光榮教授説,約佔中國冰川面積47%的世界屋脊冰川現正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萎縮。
青藏高原
荒漠化土地佔兩成以上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認為,冰川退縮,短期內使河流水量明顯增加,一旦大部分冰川消亡,其下游河流就會逐漸乾涸,最終導致氣候乾燥、陸地荒漠化等生態災難的來臨。董光榮教授呼籲:“有亞洲‘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全球氣候變暖引發其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應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2001年到2005年間,西藏那曲地區退化草地所佔比例同比上世紀80年代初大幅增加,沙化土地年平均擴展率達4%以上。
目前,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達到了50多萬平方公里,比上世紀70年代凈增近40000平方公里,增長率超過8%。(新華)
防沙塵暴始於除沙塵源
沙塵暴年年治理年年暴發,像流感一樣防不勝防。人們普遍感到困惑──沙塵暴到底能不能根治?就此,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接受了記者採訪。
劉拓告訴記者,形成沙塵天氣需要有兩大條件:一個是強勁的氣流;一個是乾燥裸露的沙塵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塵暴多發區,分別位於中亞、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亞。我國屬於中亞沙塵暴多發區的一部分。在我國北方地區分佈有174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滅的。所以,在我國註定不可能根治沙塵暴。
但這並不意味着人類在沙塵暴面前就只能“坐以待斃”。因為,沙源也是形成沙塵暴的基本條件,人類可以通過防沙治沙來改善下墊面狀況,增加適宜治理地區的沙質土壤的地表覆蓋,減少裸露沙源,以減少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降低災害損失。據《人民日報》
聲音
生態憂患意識莫隨沙塵起伏
春天漸行漸遠,沙塵天氣暫時離去,長時間遭受沙塵襲擾的人們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然而,我們的心情不應因此而徹底放鬆,漫天沙塵一夜間覆蓋北京城的景象、我國北方地區長時間大範圍的強浮塵天氣,都在提醒我們要增強生態憂患意識,更加努力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近年來,沙塵暴等影響範圍大的環境問題頻頻出現,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社會生態意識,也使得環保觀念深入人心。但是,一種現象仍不免令人憂慮: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隨着沙塵暴等環境問題時起時伏。沙塵暴多了,社會就關注生態環境;沙塵暴少了或者是統計數字上天數、次數有所減少,便開始“自娛自樂”地總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就,盲目認為環境開始好轉了。生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要求我們更加科學、理性地看待沙塵天氣,增強生態憂患意識,持之以恒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我們多年來的環境保護工作是有成就的,但與我們向大自然索取的財富相比,這些成就微不足道。歷史的欠賬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失誤,都使我們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西北地區,地下水位下降是環境惡化的一個結果,但如今已成了環境繼續惡化的原因。甘肅的月牙泉被稱為“沙漠明珠”,但由於地下水的持續過量開採,水位持續下降,“沙漠明珠”已經有消失之虞。同樣,曾有“沙漠綠洲”之稱的甘肅省民勤縣,因為過度利用地下水如今可能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問題不僅僅存在於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地區和乾旱地區。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因為工業開發帶來的鉛污染、鎘污染,在雲南等省份因為開發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環境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壞、山體滑坡、塌陷,諸多環境問題都困擾着社會,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這些問題解決不好,經濟社會就無法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但不能持續提高,反而可能下滑。(宋常青)(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責編: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