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5日 10:19 來源:
半月談消息:“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粗線條勾勒出影響我國經濟安全的外部因素。
一、美國金融強勢壓力
美國在財政赤字不斷攀升、屢創新高,貿易收支嚴重失衡的危險情形下,為什麼還能安享經濟的持續繁榮?它憑藉的是金融優勢。金融作為一國經濟核心,已成為與傳統海權和陸權同樣重要的戰略要素。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在製造業領域的比較優勢喪失殆盡,而在金融領域的競爭優勢日趨明顯。2004年底,美國在全球GDP中的比重約為34%,但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為64%,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為62%,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比重為66%。美國資本市場遙遙領先,佔全球資本市場市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28%提高到2004年的52%,第二、三位的英國、日本分別只有10%與7%的份額。
歷史上,美國曾利用“資産凍結”、“石油美元”牽制蘇聯;施壓日元升值、限制日元國際化,遏制快速崛起的日本;破壞匯率機制與鉗制歐元,應對歐洲一體化的衝擊。
如今,用經貿“敲打中國”正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手段。美國不斷以貿易逆差與“操縱匯率”等為藉口,製造一輪又一輪摩擦,力壓中國超越入世承諾,加大金融業開放,力圖使中國落入類似《廣場協議》的陷阱。
二、經濟問題政治化
人民幣匯率、貿易增長、海外融投資、戰略資源採購……這些與中國相關的經濟問題正越來越頻繁地被泛政治化,中資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風險增加,成本提高,競爭力受到影響。
由於中國尚缺乏應對國際經貿問題的足夠經驗,在經貿政策制定與實施時一旦考慮不夠週詳,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信奉“中國威脅論”者會順勢予以鼓吹,其杞人憂天式的言行給中國帶來壓力;政治意識形態與文明上的差異使得歐美國家的一些政客動不動就把中國作為其國內問題的“替罪羊”。
走出國門的中資企業即便按照國際慣例運行,也會因經濟問題政治化而遭遇到許多市場準入障礙;一些海外並購則困難重重,融資也不斷遭受擠壓。
三、國際金融市場動蕩
美國財政、貿易“雙赤字”超過警戒線並繼續擴大,引發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美元等主要貨幣匯率、黃金與期貨石油等重要金融商品價格大幅震蕩,金融風險持續積聚,而國際至今遠沒有形成相應的防範協調機制與駕馭能力。國際金融風險也會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途徑向中國國內市場傳遞,對中國相關産業産生衝擊。
一段時期以來,在入世過渡期將要結束的情況下,中國金融業改革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傾向:是入世承諾的,積極兌現;很多入世沒有承諾的,也在開放,而且還在加速推進。一些美國經濟學家都對中國的金融改革與開放速度感到吃驚。
金融領域如果過於開放,勢必會暴露中國金融業的“軟肋”,加劇中國金融脆弱性,給虎視眈眈的國際遊資提供可乘之機。
四、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輸入
全面入世後,中國將更深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並軌加快,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影響國內經濟穩定運行的外生變量會越來越多。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要數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輸入。在國內經濟增長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都存在高依存度的情形下,國際原材料與中間産品價格上漲,以及中國産品銷售市場(或人為設置貿易障礙、或因經濟景氣緣故而導致的)需求降低,都會愈發影響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的起伏,因此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從而拖累中國的經濟增長、社會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
五、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蔓延
隨著眾多製造行業競爭力的降低,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排外思想和孤立主義盛行,歐盟區域內“經濟愛國主義”興起。與此同時,世貿組織(WTO)體制下多邊貿易談判越發艱難。
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國外針對或涉及中國産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調查案件高達700多起。全球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國,中國連續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每年約有400億~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而且還有跡象顯示,針對中國的反補貼(影響更甚于反傾銷)也在增加。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針對中國的貿易與市場保護已經由發達國家蔓延至與“中國製造”相競爭的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調查已佔涉及中國此類調查總數的60%。
六、知識産權糾紛加劇
為了強化壟斷優勢,持續獲取壟斷利潤,發達國家越來越關注知識産權,甚至視知識産權為“生命線”。
據統計,目前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54%,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39%,而美國、日本、芬蘭等20多個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其對外技術依存度低於30%,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高於70%。
中國對外技術的高依存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對科技的高依賴,使得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技術轉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國被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列入侵害知識産權國家的“黑名單”,受到重點“關照”。可以預期,因為知識産權而滋生的雙邊貿易摩擦將加劇。
七、國際資源爭奪白熱化
“資源決戰”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為“已經開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場接近白熱化的大戰爭奪的,不是傳統上的對實際資源的擁有權與開採權,而是資源的定價權與標價權。由於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在資源期貨市場處於壟斷地位,因此,就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而言,一些石油炒家已經超過了海灣國家的石油部長。
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在資源期貨市場興風作浪,石油、銅等重要礦産資源價格大幅波動,這一趨勢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有增無減。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國際資源的依賴迅速增加,毫無疑問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
八、跨國公司“攻城略地”
近年來,跨國公司利用中國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市值嚴重低估的困境,加緊在中國“攻城略地”,實施廉價並購,而且目標集中于中國傳統産業中的龍頭企業,力爭絕對控股。
外資企業已在日用化工、啤酒飲料、醫藥、物流等領域佔據明顯的壟斷地位,它們正積極向鋼鐵水泥等資源類行業、房地産等資産類行業、機械製造業以及金融服務業步步進逼,實施掠奪式、壟斷性並購。
由於國內存在著盤根錯節的部門利益與地方利益,跨國公司的壟斷性並購得到相關部門與地方許可默認甚至是協助,“洋進國退”不僅沒有放緩,反而在加速推進。這直接威脅中國相關産業安全,嚴重影響“十一五”科技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江涌)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