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今日關注]從過去到現在(4月19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0日 14:47 來源:
    專題:胡錦濤出訪美亞非五國
    進入[今日關注]>>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4月19日播出):

  她(章含之)是中國資深外交官,見證了中美關係打破堅冰。他(李彥宏)是中國年輕的創業者,用美國人的方式征服了美國人。他(拉爾夫)是美國的駐華記者,關注著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刻變化。從中美建交到現在,中國人眼中的美國和美國人眼中的中國發生著怎樣的變化?中國和美國如何在彼此接觸和影響中走向新的未來?

  演播室主持人 魯健: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正在直播的《今日關注》。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這也是胡錦濤主席第一次作為國家主席訪問美國,第一站是西雅圖。

  今天胡主席參觀了波音和微軟公司,並且出席了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的家宴。《今日關注》我們將從今天開始連續的關注胡主席訪美,並且我們會邀請多位嘉賓來共談中美關係,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演播室的幾位嘉賓,一位是前外交官,曾經擔任過毛澤東主席的英語翻譯,章含之女士,章老師您好,還一位是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先生,你好李總,另外給大家介紹美國駐華記者,拉爾夫詹尼斯先生,你好。

  我們要説到中美關係,今天我們要從中美關係的歷史開始説起,説到中美關係的歷史可能就不得不提“乒乓外交”了,因為今年也是“乒乓外交”35週年,很多當年來中國訪問的美國乒乓球運動員現在都已經是兩鬢斑白了,説起來當年那段歷史他們也是毫不含糊,我們一起請他們來回顧一下當年這段往事。

  解説:

  中美關係始於“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震撼了世界,至今仍傳為佳話。

  1971年4月26日,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是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長城的合影,35年後這些珍貴的照片又出現在了北京。曾經參加中美乒乓球邀請賽的美國運動員回到了中國,和當年的中國乒乓球隊員又打了一場比賽,紀念那次歷史性的訪問。中美隊員們雖然都已年逾古稀,但是打球的熱情依然不減。

  記者:

  你感覺怎麼樣?

  當年美國運動員1:

  我今天有些力不從心了,技術不如以前了。但是很有意思,他們(運動員們)很熱情,我很高興。

  解説:

  對於35年前的那段經歷,有些美國隊員坦言當初真的沒有想到自己竟是歷史的見證者。

  當年美國運動員2:

  我們當時並不知道,我們接到邀請來中國,就一大隊人馬來了,我們當時對於這件事的重要性一無所知。

  解説:

  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開賽的第一天就出了個爆炸性的新聞,長髮美國運動員科恩不小心上了中國隊的大巴,並受到了中國隊員的友好招待。於是,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就成了順水推舟的容易事。毛澤東隨即在比賽閉幕前夕決定邀請美國隊訪華,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是在深夜得知這個消息的,他立即同意了中方的邀請。於是,1971年4月10號,美國乒乓球代表隊和一小批新聞記者就成為了自1949年以來第一個批獲准進入中國的美國人。當時在中國乒壇叱吒風雲的老將西恩亭至今對這一幕還記憶猶新。

  當年中國運動員:

  從今天回憶起來還是感覺到自己從事的乒乓球很偉大,就感覺到很自豪,就感覺乒乓球能夠起到這麼大的作用,當時感覺到很神秘的一件事情。

  解説:

  “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關係的“堅冰”,第二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便迫不及待的來到了中國。

  主持人:

  其實説起這段往事很多的媒體都曾經報道過很多了,當時有一些巧合,當然這個巧合背後其實也是有兩國政治的深意了。當時的巧合就是中國的乒乓球隊正好在日本名古屋參加第31屆世乒賽,然後美國有一個長髮運動員叫科恩,不小心上了中國的大巴,後來莊則棟就主動迎上去,而且還送給科恩一個禮物,當時的杭州織錦,上面繡的是黃山的風景,後來科恩還還贈給莊則棟一件T恤,上面印一個歌詞,就是Let it be,這是一段歷史,媒體做過多次的報道,但是背後其實它肯定不是巧合了,為什麼兩個運動員的一次握手,當時會全世界範圍內的關注?

  章含之 前外交官:

  那倒不是巧合,現在一晃眼35年過去了,這次我看到胡主席到美國訪問,也是感觸挺深的。胡主席到美國的時候這麼多的華人歡迎,我想起35年前剛剛“破冰”的時候,中美之間的關係就是非常非常的陌生,所以我覺得“乒乓外交”的確也是當時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整個一個戰略的部分,我覺得非常明智的是從民間開始,這樣就打動了中美兩國人。實際上你看美國乒乓球隊到中國來也是毛澤東一個偉大的策劃,是他決定的。三月份是乒乓球隊來,實際上中美之間已經在進行在接觸了,當時在華沙,兩個大使在接觸。三月份乒乓球來了以後,七月份基辛格就秘密訪華了,非常戲劇性的通過巴基斯坦就來秘密訪華了,而秘密訪華談的就是尼克松來訪華,當時定下來的日子是1972年的2月21號到中國來訪問,所以這事情在半年裏頭一件接著一件的,應該看出來中美順序當時都有意要“破冰”了,要打開這層關係了。

  主持人:

  從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然後緊接著就是基辛格。

  章含之:

  對,三個多月以後基辛格就秘密訪華了,然後十月份基辛格就正式訪華,安排尼克松的來華。

  主持人:

  11月份聯大就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機構,真是相隔幾個月一件事,幾個月一件事。

  章含之:

  那半年的事情特別多。

  主持人:

  現在其實看起來這個“乒乓外交”是打開一了扇門。其實像李總、詹尼斯,你們兩個都和“乒乓外交”有淵源的,如果沒有當時打開的這扇門的話,李總可能不會到美國去留學,不會回來創業,然後又重新到美國納斯達克去上市。

  李彥宏 百度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這有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味道。其實我們這一代人應該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到美國去之後也是經歷了……,像我1991年到美國去到1999年回來,這八年的時間,中國本身的經濟發展也非常地迅速,我們中國人在給美國人的一種感覺也在不斷地變化,美國人普通的老百姓也在越來越多認識到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主持人:

  如果説當時70年代的時候,1971年兩個運動員握手能夠引起那麼大的關注,是因為兩個國家畢竟是互相太陌生了。但是1991年去的時候,那個時候應該説美國對中國已經有所了解了吧。

  李彥宏:

  應該是有所了解,因為那個時候其實到美國去的中國留學生已經很多了,但是普通的美國人心目當中的中國還是跟實際上的中國有差別,尤其是中國在一日千里發展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出去時間長了都對國內的情況有一些陌生,像我剛剛到美國的時候去申請一個計算機方面的科研項目,我申請加入他的團隊,他第一個話問我的就是説中國有計算機嗎?所以在1992年初的時候,美國人對中國的理解中國還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但是到後來越來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美國人越來越了解到中國的潛力,中國的影響力,中國的能力。

  主持人:

  於是你就告訴他不但中國有計算機,而且北大還有專門的信息管理專業,而且你就是北大信息管理專業的高材生。

  李彥宏:

  我是一直想試圖證明給他們看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以及中國是什麼樣的人,一直後來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也是美國人重新認識中國的經濟,中國公司的一個我覺得很好的機會。

  主持人:

  詹尼斯應該是90年代末期的時候才來的中國,你來之前對中國的印像是什麼樣子的?

  拉爾夫 美國駐華記者:

  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中國菜,我們老家有很多中國飯館,這個不是很地道的中餐,但是我們能吃飽。

  主持人:

  除了中國菜,對中國沒有其它的了解了?比如聽説過中國什麼?

  拉爾夫: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來自中國的移民,當年把七十、八十年請過來一個來自廣東省,還有香港、台灣、福建省的一個浪潮,所以我的一些小學、中學的同學們都是中國人,是華僑。

  主持人:

  但是當時沒有接觸過像中國來的企業家或者中國來的電影?

  拉爾夫:

  沒有。

  主持人:

  李小龍應該知道吧?

  拉爾夫:

  知道。

  主持人:

  中國功夫都知道。可能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只有功夫,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很少,所以讓人回想起來70年代,尤其是1971年當時的“破冰”之旅多少的不容易,我聽説當年不僅是基辛格來了,當時黑格也曾經來過。

  章含之:

  是,黑格就在尼克松訪華前一個多月。

  主持人:

  1972年的1月份,我聽説他來的時候由於雙方還有很深的誤解,可能尼克松就不能訪華了,是有這麼懸嗎?

  章含之:

  是有很大很大一個斥責,會不會影響整個尼克松訪華我不敢説,但至少會有影響。這説明當時中美之間實在是誤解太深,而且中間的文化這些東西都是今天來説不能想象的事情。因為黑格在北京訪問的時候還算順利的,討論了所有尼克松要訪問的先前的東西,和周總理也見了兩次討論《上海公報》,問題出在後來他到上海訪問,當然有一個理性背景當時中國還處在文化大革命當中,而且上海當時的那些領導都是屬於思想非常的……

  主持人:

  比較佐的。

  章含之:

  恐怕對中美的方針也有所保留。當時黑格到了上海以後,上海當時一個領導就在歡迎宴會上祝酒,黑格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當時就沒有回,應該來説回敬,他也回祝,其實這也是小事一件,比起中美的關係打開來説這太小的一件事情,但是當時上海的領導就勃然大怒,説他是對中國的不尊敬,然後就宣佈對他降溫,不僅是上海降溫,第二天他們就找了一個理由説美國賣給台灣的潛水艇,當時我是黑格的翻譯,黑格正好在那兒參觀工業博物館的時候,上海的一個領導就把他拽出去了,説我們跟你抗議,也沒有經過中央的同意,他們就抗議,抗議你美國賣給台灣潛水艇,這黑格當時懵裏懵懂的在中國,他也不知道買什麼東西給台灣了,所以他也不知道怎麼表態,整個後來弄得非常僵,然後我們就到杭州去了。上海的這些領導很霸道,除了他自己之外還通知杭州的領導要降溫,所以等到我們到了杭州,一月份杭州多冷,等到我們到了船上以後,冷得要死,連吃的東西都沒有,當時我們就説這是怎麼回事,中國人一向好客嗎,你至少應該有點點心、水果什麼的,後來我就問他們那個接待的,接待説本來我們擺了一船吃的,就是上海的領導告訴我們要降溫,説黑格態度很不好。

  主持人:

  所以為這個事,最後好像毛主席還親自批示了。

  章含之:

  對,因為第二天黑格就要回去了,後來我們北京陪來的同志就覺得,因為我們畢竟在主席和總理的身邊接待他們,知道中央的方針是什麼,就覺得上海這樣做很不對,所以我們就給周總理回報了,周總理就給毛主席回報了,毛主席就説這是完全錯誤的,第二天黑格走的時候要盛大歡迎,這就非常戲劇化,黑格在杭州的時候冷得不得了,一下到了上海的時候熱情歡迎,在飛機上張燈結綵,而且主席還做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指示,美國人喜歡吃中國的糖果,所以每個人走的時候要送他五斤中國糖,當時很不容易,因為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糖,不像今天。

  主持人:

  其實這件事情除了政治和歷史的背景拋開不談,這中間也有文化誤解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李總還有詹尼斯你們也曾經應該遇到過,比如説你去美國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存在文化差異結果造成誤會的情況?

  李彥宏:

  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我覺得也是一步一步在增加的。像我剛剛到美國的時候,有時候我接觸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他會問我問題中國會下雪嗎?我就覺得很奇怪,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他就有下雪的地方,有不下雪的地方,一般的美國人地圖上中國在什麼地方他也搞不清楚的,但是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或者是被動的,或者是主動的越來越多的了解中國,以至於現在很多的美國投資者經常會跑到中國來看中國有什麼樣的機會,因為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很多的地方成長性沒有了,而中國GDP每年9%、10%的速度在增長,他手上有錢他也要尋找投資的機會。可能90年代末的時候那一批的美國風險投資達到中國之後幾乎都打水漂了,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也犯了很多的錯誤,後來再投的錢可以説比較聰明一些,逐漸了解了怎麼看中國好的投資項目,怎麼來發現有前途的,有潛力的中國的企業家。

  去年在百度上市的時候,很多百度早期的投資者他們是美國人,非常興奮,跟我們一起到納斯達克去參加敲鐘儀式,大家成功之後相互的擁抱,都帶著自己的家人回憶這麼多年他們是如何支持我來創業的,而我是如何給他們帶來驚喜,這些方面逐步逐步他們對中國應該是越來越了解。

  主持人:

  其實在商業合作的過程當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而且還成為了好朋友。

  李彥宏:

  是這樣的。而且我覺得雙方這種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多,也許意識形態上中國和美國很不一樣,但是在企業屆界,在市場經濟這種環境裏頭大家的共同語言實際上是越來越多了,上市怎麼做?要請什麼樣的同行?如何定價?怎麼來跟他們解釋這樣一個公司是有潛力的公司?怎麼去跟美國的公司去競爭?怎麼去跟他們看什麼樣的規格是大家都能夠共同的接受的?怎麼樣去用英文跟他吵架?這樣越來越多的接觸使得雙方共同語言越來越多,我想章老師當年她們遇到的不理解現在應該是非常少了。

  主持人:

  詹尼斯你來中國的時候,沒有人問過像問李總那麼傻的問題吧,比如説你們美國下雪嗎?你們美國下雨嗎?你們美國有沙塵天氣嗎?

  拉爾夫:

  也有。

  主持人:

  真有這樣的?

  拉爾夫:

  我記得剛來中國的時候乘坐出租車,或者在大街上買東西,經常有人問我,他們一個重點吧是收入,你們美國人是不是很富裕的國家?你的收入是不是很高?他們以為所有的美國人掙得錢很多,然後是語言能力,學中文學得怎麼樣?是好學、難學,我是西部人,所以好多人問我美國的西部跟中國的西部是一樣的嗎?當然是不一樣,因為美國西部是靠海的地區,中國的西部不是。

  主持人:

  問這些方面的這種問題?

  拉爾夫:

  對。

  主持人:

  也是有很大的好奇心。但你現在在中國應該已經待了好幾年了。

  拉爾夫:

  七年。

  主持人:

  現在出去還有人這麼問嗎?

  拉爾夫:

  也有人這麼問。

  主持人:

  還有人這麼問。

  拉爾夫:

  但是我發現問這樣問題的人越來越少,我估計是因為常住中國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中人在北京、在上海,在大城市有各種各樣的接觸機會,年輕人也方便上網查一些來自外國的資料。

  主持人:

  説到這兒其實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就是從媒體的角度可以做一個對比,我們可以看一看70年代的時候,當時美國的雜誌是如何報道尼克松訪華,怎麼報道中國的,這是當時《時代週刊》的封面,我們看到最左邊的就是1971年4月26號,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在長城的合影,中間是11月8號,1971年,封面人物是周恩來,標題是“中國人來了”,當時的背景就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右邊的這個《時代週刊》的封面標題是“尼克松的中國之旅”,當時我們看到封面上配發了好幾幅的照片,有四幅,毛澤東和尼克松會面,周恩來和尼克松會面,還有尼克松登上長城,尼克松看樣板戲的表演。

  當時的中國對於美國來説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是非常的新鮮,尤其是樣板戲我估計他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時候,可能媒體報道的這個東西內容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可以看看幾幅照片,可以來了解一下當時美國的電影,這是中國對美國的了解了,也是美國文化進入中國的一些代表,比如説可口可樂,中間這幅漫畫是代表了霹靂舞,大家還記得在1987年的時候,當時美國電影《霹靂舞》引進中國,當時整個中國的中學生基本上好像人人都要跳霹靂舞。另外我們看到的電影這張畫是電影《亡命天涯》,是第一部引進中國的美國大片。當然最右邊的考試是代表了英語熱,真的是在中國興起了學英語這樣的熱潮,確實能夠感覺到經過了二三十年以後,這種中美之間的接觸和了解完全已經是不一樣了,尤其是李總應該有深切的感受了,你在美國待了八年,雖然中間可能也陸續回過國,但是當你八年以後真正地回到中國以後,你覺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李彥宏:

  其實我覺得更多的這種感觸還是説中國這八年的變化,因為美國發展比較成熟了,過一段時間去看的話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對於中國來説,很多事情對我來説都是很新的,或者説有時候是一些驚喜,像我剛剛從美國第一次回國來參觀的時候,就看到酒店裏頭有很多的服務員對你必恭必敬的服務態度,在微笑,這在我出國之前我是不能夠想象的,我想象的中國的餐館、酒店都是……

  主持人:

  愛吃不吃。

  李彥宏:

  上一個客人身後等著他吃完之後走人,然後他來佔座,這個變化是非常非常大的。但是到1999年底再回來的時候,實際接觸一個中國的商業環境、市場環境那還是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樣。我算是比較早的留學生,回國來進行創業的,現在已經有六年多的時間,這中間也是逐步學習的過程,以前中國的市場經濟可能沒有現在這麼成熟和合理,很多上一代的企業家也許是在一個非常不完善的市場環境裏頭髮展起來的,而我們這一代就逐漸開始能夠按照和美國幾乎一樣的市場規則來發展自己的企業。我剛剛回來的時候有一個中國的企業家跟我説,他説在中國你做好人很難做成事,因為你周圍都是壞人,他們覺得要按壞人方式來做事,你做好人就做不成,但是我覺得我實在做不了壞人,我只能做好人,經過這麼多年我發現做好人也能做成事。

  主持人:

  現在還有人用好人、壞人來區分嗎?我覺得這好像都是小時候的記憶了。

  今天我們知道胡錦濤主席在美國訪問,出席了比爾?蓋茨的家宴,詹尼斯美國人是不是一般很少請人到家裏吃飯?

  拉爾夫:

  那倒不一定,要看是不是你認識誰,那你認識一個人你覺得方便,家裏離他們家裏不近,還有請他們吃飯的目的是什麼,一般來説要是一個美國人請客的話應該説明他們要很隨便的聊天,不是一個達成協定簽約的機會,就是慢慢隨便的聊天。

  主持人:

  但是胡主席能夠去出席比爾?蓋茨的家宴,其實也説明了對於IT産業的重視。

  李彥宏:

  而且不僅是IT産業在美國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也説明對中國也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覺得胡主席去訪問美國第一站到比爾?蓋茨家裏頭,其實對我們來説也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就是中國的信息産業能夠到今天這樣一個地位,因為國家的推動或者政府的鼓勵,以及市場環境日益的成熟都是有非常大的因素在裏頭,所以像百度六年多的發展,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500萬的中文網頁,到現在是12億的中文網頁,這麼多的中文信息,中文信息心裏在互聯網上已經佔到了15%,在所有的語言當中佔了15%,這個地位其實是跟五年前、六年前大不一樣的,現在百度這樣的網站是除了美國以外,全世界最大的網站,信息産業在中國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了,這個我覺得可能跟胡主席訪美第一站選擇在比爾?蓋茨家裏參加個晚宴是很有關係的。

  主持人:

  我記得當時我們看過一個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好像感覺中國人到美國都是刷盤子開始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更多的中國人才進入到美國,所以李總也有機會到納斯達克去敲鐘,可能以後會有更多的企業家到美國去敲鐘。

  我記得美國的諾貝爾獎的著名女作家賽珍珠她寫過一句話説“回顧美國幾百年的歷史,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尼克松去了中國”,當然這句話現在聽起來是有一些文學的語言了,但是確實從尼克松訪華中美1979年建交等等,二三十年打開了一扇大門才有了今天美國人和中國人互相交流更加的頻繁,非常感謝幾位嘉賓能夠來到演播室參與我們的節目。

  觀眾朋友,也感謝您收看本期的《今日關注》,明天同一時間再會。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張舒楊

  編輯:刁偉華 李萍

  主持人:魯健

  監製:馬勇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