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解決人口問題:穩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9日 10:31 來源:

  學習時報消息: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張維慶

  (一)

  人口問題始終是影響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這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眾多、資源不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經過三十五年的艱苦努力,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有力促進了我國由貧窮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飛躍;提前了實現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總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全國少生4億多人口,創造了人口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充裕、儲蓄率較高的“人口紅利期”;始終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GDP達到了18.23萬億元,人均超過1000美元,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巨大成就無論怎樣評價,都不過分。

  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相繼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在經歷了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1970年至1995年)、穩定低生育水平(1995年至2005年)兩個歷史階段之後,“十一五”時期,開始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既要穩定來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又要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分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能不能統籌解決好中國的人口問題,直接關係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

  統籌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機遇和挑戰並存

  機遇主要是,國民經濟持續二十六年的快速增長,奠定了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物質基礎;三十五年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創造了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黃金髮展期”;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思想武器;“十五”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創新發展贏得了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戰略主動權;人民群眾民主法制觀念、維權意識的增強和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創造了重要條件。

  在看到重要機遇期的同時,也應當十分清醒地看到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面臨的嚴峻挑戰。主要是:本世紀上半葉,中國將迎來總人口高峰、勞動年齡人口高峰、老年人口高峰,三大高峰相互疊加和交織,將伴隨小康社會的全過程;人口總體素質不高的狀況,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龐大,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社會保障面臨空前壓力;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給社會和諧與穩定帶來新的隱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與流動,對公共資源配置和政府管理能力構成巨大挑戰;城鄉、區域、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不同階級、階層和群體的利益矛盾和衝突成為制約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資源的瓶頸制約和環境的總體惡化使人口的生存和發展面臨新的威脅。

  除上述所面臨的挑戰以外,我們還應該看到,雖然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已經開展三十五年了,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仍然面臨着觀念和體制的障礙。觀念上的障礙主要是對新時期人口與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認識不足;對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摩擦甚至震蕩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帶來的衝擊認識不足;對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認識不足;普遍存在盲目樂觀情緒。體制上的障礙主要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機制不健全;有利於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與人口轉變相適應的社會保障、社會流動和財政投入機制不健全。這些問題只有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才能加以解決。

  (三)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首要任務是穩定低生育水平

  穩定低生育水平,必須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不動搖,堅持穩定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堅持穩定基層工作機構和隊伍不動搖,堅持創新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機制和方法不動搖。十一五時期,必須保持現行生育政策的基本穩定,這是應對第四次生育高峰的根本措施。

  穩定低生育水平,穩定在什麼水平上比較合適?根據我國多數人口專家學者的意見,認為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8左右比較合適。因為人口變化的周期性比較長,人口方面的決策一旦失誤,將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産生難以逆轉和不可估量的長期影響。生育水平並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把握一個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能夠持續發展的“度”。

  這裡涉及到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生育政策是穩定,還是調整的問題。

  需要澄清的是,我國的生育政策不是“一胎”政策。在城市,男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在農村,多數省規定,生了一個女孩的可以再生一個;雲南、青海、寧夏、新疆、海南等省(區)規定農民可以生育兩個孩子;西藏農牧民沒有生育數量的限制。

  現行生育政策是過去三十多年來經過幾次調整後穩定下來的。是符合目前中國國情併為多數人所接受的政策。“十一五”時期,我國面臨着第四次生育高峰,雖是低生育水平條件下出現的小高峰,但也不能因為是小高峰,就不給予高度重視,一定要避免人口反彈的“蝴蝶效應”。因此,黨中央已明確指出,“十一五” 時期必須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

  還有一個大家熱議的問題。這就是城市人口素質高,只生一個;農村人口素質低,卻要多生,這樣生下去,中華民族的素質不是越來越低了嗎?就是説我國現行生育政策是一種“逆淘汰”政策。我認為,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一是人人生而平等,天資並沒有根本差別,素質的差別是後天形成的;二是中國農民的素質和城市人口相比,某些方面差一些,但更多方面並不差,有的方面還要好一些;三是中國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的貢獻巨大,而得到的利益和實惠很少,目前總體上講,農村的生産力水平比較低,公共服務體系十分薄弱,農民群眾生存與發展面臨更多的困難,我國的生育政策不能不考慮農民的實際困難和利益。因此,所謂“逆淘汰”的説法是站不住腳的。

  現行生育政策,是不是永遠不變?當然不是。生育政策的調整是和人口發展的規律緊密相聯的。在未來生育政策的調整上,我們必須遵循“整體穩定,適度微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進行科學周密的研究,避免人口增長的大幅度反彈。

  有些同志主張現在調整生育政策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目前持續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別比。認為實行“獎一,放二,禁三”的政策,就可以有效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問題。但我認為,中國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養老保障體制很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技術的濫用。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升高與生育政策有沒有關係呢?有一定的關係,但沒有必然的聯絡。韓國、印度以及我國台灣地區都存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問題,但都沒有較嚴格的生育政策;中國城市執行比農村更為嚴格的生育政策,並沒有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就可以説明這一點。因此,現在調整生育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問題。

  穩定低生育水平,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利益導向體系。我認為應該把計劃生育利益導向體系的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這是花小錢,辦大事,穩民心,保穩定,促發展的效益最佳的投入,而且是直接惠及農民個人的投入。目前,能夠做到的是按照“四權分離”(資格確認權、資金髮放權、管理權、監督權)的原則,全面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西部地區“少生快富”工程、農村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在義務教育(包括兩免一補)、就業培訓、合作醫療、扶貧項目、徵地補償、宅基地劃分、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利於計劃生育家庭的政策措施。

  (四)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必須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努力提高人口素質(特別是出生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特別是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引導人口合理分佈和有序流動,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口強國的轉變

  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其中,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就是把好出生關,讓每個家庭都能生育健康聰明的孩子。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加強出生缺陷預防能力建設,建立出生缺陷干預體系全國監測網,建立定期通報、預報、評估和預警制度,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和醫療衞生、婦幼保健機構應當密切配合,優勢互補,實施零級到三級出生缺陷預防干預工程。

  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關鍵是要形成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和道德規範,逐步扭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實行有利於女孩健康成長和婦女發展的社會經濟政策,改善女性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狀況。嚴禁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重點整頓B超醫療市場,嚴格准入制度,嚴格執業資格審查,通過立法等措施,嚴厲打擊非法實施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以及溺棄女嬰等違法行為。

  我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和遷移,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因此,必須在公共資源配置、公共産品提供等方面統籌安排,逐步消除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逐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將流動遷移人口逐步納入城市管理服務體系。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農民工和流動人口的勞動技能培訓,建立信息共享、管理互補、服務互動的部門協作機制,建立流入地與流出地共同管理以流入地管理為主的工作機制。整合社區資源,發展非政府組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是關係中華民族文明復興的大事。要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安全網,建立個人帳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養老金儲備制度;建立終身教育和保健體系,以高素質應對老齡化;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老齡産業,完善社會化服務制度等。

  (五)

  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着力解決三個重要問題

  一是創新觀念問題。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包括個體和群體兩個方面。從個體講,就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就群體而言,就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必須明確發展為了人,發展依靠人,發展塑造人,發展的成果全體人民共享;必須樹立優先開發人力資源,是國家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持久動力和源泉的理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的能力建設是第一建設。

  二是投資於人問題。人是最重要的生産力,投資於人,就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逐步糾正見物不見人,把發展等同GDP增長的傾向,堅持五個統籌的原則,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建立公共政府、逐步從競爭領域退出,把投資的主體和重點轉移到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轉移到科技、教育、衞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惠及多數人切身利益的方面。因此,必須調整發展思路,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經濟政策,調整財政投入體制,推進制度創新,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走調控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開發人力資源,實施循環經濟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是制度創新問題。所謂制度創新,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以人為本要求的制度體系。這裡我想重點説一下建立現代社會管理服務體系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由於計劃生育是有求於人民群眾的,是天下第一難事,在實踐中探索並建立了行政管理、技術服務、群眾工作“三位一體”的管理服務體系。這個體系保證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落實,在抗擊非典鬥爭中顯示了它的作用。現在相當多的領導由於調查研究不夠,對這一管理服務體系在小康社會以及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有的地方甚至主張拆了機器用零件。我認為,在目前“三位一體”管理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現代社會管理服務體系是花錢最少、效益最好的投入。這個管理服務體系一旦建立和逐步完善,將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有效地理順和化解各種利益衝突和矛盾,有利於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管理服務功能,真正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現在是到了下決心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的時候了。

責編:朱亞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