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焦點訪談]村支書日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7日 20:12 來源:CCTV.com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中共中央在全黨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進入[焦點訪談]>>



  ■ 進入論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2005年7月21日,在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溝村當了21年村黨支部書記的許東倉突發心臟疾病,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事業。村民們為了懷念他,把他生前用過的東西陳列在村委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生前寫下的16本日記。這些日記記錄了他在柏尖溝村的工作經歷。

  柏尖溝村由24個自然村組成,1993年以前當地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為了改變柏尖溝村貧窮落後的面貌,許東倉四處籌集資金並&&捐款,帶領幹部群眾一幹就是10年。通過村民們的努力,全村修通了水泥路,徹底打通了制約山村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

  路通後,許東倉又在思考如何帶領大家走上富裕之路。經過一番仔細考察並向專家請教後,許東倉想到了一條依靠種植中藥材、發展林業的致富道路。為了帶動大家的積極性,他首先種起了中藥材,並把種植經驗傳授給村民。在他和村委會的帶領下,柏尖溝村的村民們通過種植中藥材過上了好日子。大家富裕起來後,許東倉又帶領全村實現了通水、通電、通有線電視,並在每家每戶建起了沼氣池。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讓許東倉的身體頻頻報警。2005年7月20日,他為了搶修被雨水衝歪的電線桿子,忙碌了整整一天。當他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時,感到胸口疼痛,便躺到床上休息,然而這一躺卻再也沒有醒過來。許東倉,一個平凡的人,由於一心為民,他將永遠被人民懷念。

  [詳細內容]

  主持人 翟樹傑:

  16本日記記錄了一個村支部書記22年來支部工作的生涯,也記錄着一個村支書為村民辦實事,帶領村民建設山村的歷程。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有的只是一件件為山村建設而辦的實事,為百姓生活而辦的小事,而就是這一樁樁實事、小事,卻讓村民們永遠記住了這個村支書。

  屏幕顯示:

  2005年7月21日,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溝村黨支部書記許東倉因突發心臟疾病,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村民和未竟的事業。

  村民1:

  支書心裏時刻裝着老百姓,老百姓都在他心裏裝着。

  村民2:

  老許給了我一輩子的幸福,我永遠也不會忘掉他。

  村民3:

  總是要為老百姓解決困難,真是好幹部。

  解説:

  説起許支書,村民們有太多的話要説。1984年,38歲的許東倉當上了柏尖溝村黨支部書記。從那一天開始,柏尖溝村的田間地頭,村前屋後就多了一個忙碌的身影。

  從1984年到2005年,許東倉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2年。許東倉去世後,他生前使用過的東西被村民們收拾起來,陳列在他原先工作奮鬥過的村委會辦公室,在這些遺物裏最引人注目的是許東倉生前的16本日記。

  王建才 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溝村村委會主任:

  老許最喜歡記日記,他要求我們村支兩委都要養成這種習慣,把老百姓點點滴滴小事都要記下來。在老許的心目中,群眾的小事再小也是大事。

  解説:

  這是一篇1993年的日記,上面記錄着柏尖溝村發展建設過程中的一件大事:1993年10月28日,星期四,修路對發展我村的經濟、發展柏尖山旅游有着重要的意義。

  地處太行山脈的柏尖山蒼松翠柏,植被豐富,每到秋天,滿山的紅葉使這裡成為豫北地區著名的旅游地。柏尖溝村就座落在柏尖山上,由於以前進山的道路都是高低不平的土路,交通非常不便,別説外地游客上山旅游,就連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記者:

  在修路之前,咱們這條路是什麼樣子?

  李文山 村民:

  哎呀那就甭提了,晴天灰塵滿面,過一個車就見不到人在哪兒了。

  王建才:

  就連我們(村裏)老百姓養一頭豬也比平地低八角到一塊錢(每斤)。

  記者:

  為什麼?

  王建才:

  因為我們這裡路不好走,人家不願意來這兒收豬。

  解説:

  為了改變山村的面貌,許東倉召集村委幹部開會研究,集體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修路,然而在大山上修路談何容易。為了動員村民積極參與修路,許東倉四處籌集資金,&&捐款,&&下工地,點響了開山修路的第一炮。

  王長江 村民:

  老許親自放炮,哪兒有困難的地方他到哪兒點炮。

  記者:

  他自己去點炮?

  王長江:

  他自己去點炮。現在他去世以後,我們感覺到非常慚愧,覺得慚愧。

  解説:

  許東倉身先士卒的做法獲得了大夥的擁護,修路得以順利進行。1993年道路拓寬;2002年改土路為水泥硬化路;2002年年底修建柏尖山旅游公路,10年時間柏尖山的路變了模樣。

  河南林州是紅旗渠的故鄉。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憑藉頑強的意志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眼看這幾代山裏人出門不沾泥的宿願成為現實,許東倉激動地在日記中寫到:我們修路也要發揚六十年代修紅旗渠的艱苦創業精神,發揚堅韌、堅毅、堅強、堅定的品格,這是太行山的性格,也是世世代代與太行山同在的林縣人的脾氣。

  公路的修成給山村擺脫貧困帶來了希望,然而要真正致富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柏尖山海拔高,山中氣候獨特,非常適合丹參、柴胡等中藥材生長。許東倉想到了一條依靠種植中藥材,依靠林業發展致富的道路。

  (日記內容)2001年5月9日,星期三,2001的工作重點包括:(1)種植藥材300畝。(2)新植柿樹、核桃樹100畝。

  然而要説服世世代代種糧食的農民改種藥材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這許東倉&&在自家地裏種起了試驗田。

  這是一段許東倉生前的影像,許支書向大家苦口婆心宣傳的就是種植中藥材的事。

  許東倉 林州市柏尖溝村村支書:

  市場也一直變化大,一直推不開(銷路),柴胡還有種其它一直種着了。去年,俺們考慮山區先示範後種。

  解説:

  趙寶州是柏尖溝村數一數二的中藥材種植大戶。然而當年卻是許東倉連去他家七次做工作,才使老漢下決心種植中藥材。如今,靠種藥材致了富的趙寶州對許支書仍有説不盡的感激。

  趙寶州 村民:

  我種的主要是丹參、黃芩、柴胡。

  記者:

  這跟原來種糧食相比呢?

  趙寶州:

  與種糧食相比,我們以前種糧食算成産值(每畝)值一百多塊錢。我們現在種藥材能賣一千多元,按實際價值説,種藥材能比種糧食(收入)提高十倍。

  解説:

  開發林業資源向大山要財富使柏尖溝村的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為了改善山村的生活條件,許東倉又帶領全村實現了村村通水、通電、通有線電視,並在每家每戶建起了沼氣池。

  許東倉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廣大群眾需要的是帶領他們艱苦創業、改變山村面貌的領導,一點事情不幹的幹部大家是不歡迎的。

  來亮 中共河南省林州市委書記:

  許東倉同志之所以受到那麼多群眾的擁戴,我感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當支書20多年始終如一、堅持不懈、真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樣一個宗旨。

  解説:

  然而,繁忙的工作使許東倉的身體健康開始報警。在許東倉的日記裏記錄着這樣的內容:5%葡萄糖1瓶、蘇打5支、西地蘭1支。

  張自力 記者:

  在仔細閱讀了許東倉同志的16本工作日記之後,仿佛用文字回顧了許支書22年的村支書生涯。我們發現在這些工作日記中都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每本日記的第一頁許東倉都記錄着本村的基本情況,耕地面積、林地面積以及黨員名單等等。而在每本日記的最後部分卻記錄着許支書自己買藥、看病的情況。也許在許東倉的心裏,群眾的事情就應該是放在最前面的,而自己的事情就應該是放在最後的。

  解説:

  這首《萬水千山總是情》是許東倉生前最喜歡用的手機鈴聲。為了能讓手機鈴聲在大山深處響起,從2004年年底開始,年近60的許東倉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柏尖山頂架設信號塔,鋪設光纜。

  2005年7月20號,許東倉聽説山頂的一根電線桿被雨水衝歪了,可能會影響到旁邊的信號塔,就叫上本村的電工一起上山搶修。忙碌了整整一天后,晚上十點多許東倉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感覺胸口疼痛躺在床上休息,卻再也沒有醒來過。

  李堂花 許東倉的妻子:

  一句話都沒説就走了,就那麼快,一下子臉就發黃了,頭上出汗(就不行了)。

  解説:

  許東倉的去世使整個柏尖溝村陷入了悲痛。在整理許東倉遺物的時候,人們發現了一封許東倉寫給上級黨委的信,這封沒來得及寄出的信竟成了許東倉的絕筆。在信中,許東倉表達了一個村支書最後的心聲:經過思索,我猛然感到為黨工作的時間有限,我要珍惜這一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去,來體現我的人生價值。

  主持人:

  許東倉説:群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正是這每一件點滴小事加在一起,匯成了許東倉帶領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大事。柏尖溝村有24個自然村,許東倉當村支書的22年間沒有一個村民上訪,沒有發生一起民事糾紛,許東倉的一生沒有做過什麼豐功偉績,然而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將永遠留在老百姓的心底。

責編:劉英來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