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2日 13:50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我國經濟仍處於潛在增長率較高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不僅改革開放以來支撐我國持續較快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依然存在,而且新的有利條件正在形成。但同時,有些長期支撐我國發展的有利因素會出現變化,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在“十一五”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六個必須”,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綜合分析各種因素,未來五年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國內有許多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困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那麼,“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會有哪些變化?有什麼重要的階段性特徵呢?
國內國際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大環境沒有變
“十五”時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過去5年,是經濟增長較快而且穩定性最好的時期。經濟增長保持了9.5%的較高速度,而且波動性小。特別是在“十五”中期經濟增長出現快速上升勢頭時,中央及時進行調控,抑制了繼續陡升的趨勢,保持了經濟平穩運行。到2005年,我國經濟已在高位平滑運行了6年,年度間波動未超過1個百分點,這是以往從未有過的。持續較快增長,説明我國經濟仍處於潛在增長率較高的發展階段。穩定性增強,則有兩個重要含義:一是政府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把握“度”的能力增強;二是市場機制發揮了調節作用,經濟內部自我收斂的能力開始表現出來。這些都是我們繼續發展的有利條件。
具有國內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有利條件。在“十一五”時期乃至今後更長的時期內,改革開放以來支撐我國持續較快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依然存在,有些方面還在繼續改善。從需求方面看,一是居民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逐步升級,城鎮化速度加快,對消費品和投資品的需求均會穩步增長,市場規模巨大。特別是在住房、轎車、通訊、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經濟和社會環境保持穩定,消費者未來預期不穩定的狀況有所改善,有利於擴大當期消費;三是全球經濟仍有可能保持平穩增長,外需繼續保持在較大規模。從供給方面看,一是我國仍處於人口撫養比低、勞動人口比重高、國民儲蓄率較高的時期,社會福利負擔總水平低,有利於更多的資源投入生産過程,積累社會財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和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商品、要素的流動成本和交易費用大大降低,更多的地區和人口進入全國乃至全球分工體系之中,生産效率不斷提高;三是國內産業規模大、體系全,加上高端産品和資源性産品的進口,基本上能夠滿足國內生産和生活需求;四是科技教育較快發展,産業技術不斷進步,高素質勞動力供給增長較快。從體制環境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穩步擴大,經濟活力繼續釋放,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
國際環境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産要素流動和産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絡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例如,出口在各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上升,全球出口總額佔全球GDP的比重從1993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25%。這反映出各國經濟外向性和全球經濟融合程度提高,表明國際市場總體上更加開放,為我們繼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
新的有利條件正在形成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5年,我國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躍上一個新臺階;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斐然,經濟社會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這表明,我國産業結構在繼續調整提升,競爭力在繼續增強。
産業結構調整提升。首先,三次産業結構繼續改善。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從1993年第一次三産普查時的34%上升到2005年的40.3%。服務業比重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服務業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佔用土地少,環境污染少,有利於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業能夠促進消費,提高國民支出中消費的比重,有利於改善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係;服務業中的科技、文化、休閒健身等産業加快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特別重要的是,服務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産業,對解決我國勞動力過剩問題作用突出。其次,製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發電設備、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等裝備製造業和汽車、電子信息等高附加值産業高速增長。分行業看,2005年增長排在前5位的工業行業依次為電子通信、冶金、電力、化工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9.6%,比2000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在整個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持續上升,電子通信業“十五”期間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銷售收入佔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10.8%,在工業各行業排名中遙遙領先,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
出口商品競爭力增強。近些年,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提升。2005年,我國電子信息産品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35.2%,實現貿易順差476.1億美元。機械與交通設備的出口比重持續上升,2004年已達45.2%。農産品、燃料、礦物與金屬等資源密集産品的出口比重持續下降,佔比已降到15%以下。
自主創新的基礎條件更好。首先,創新成果産業化的能力增強。製造業的規模擴張使研發費用可以被有效分攤,從而使自主創新在成本上可行,具備商業成功的條件。目前,我國已有200多種重要製造業産品的産量居全球第一,還有更多的産品已經達到可以承受高額研發費用的規模。配套産業具有較高水平,核心技術突破後能夠迅速産業化。其次,創新投入不斷增加。過去10年,我國研發投入的增長速度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與2000年相比,研發經費支出額從896億元上升到2367億元,佔GDP的比重從0.9%上升到1.3%,創新的財力基礎大大增強。第三,企業通過對外投資獲得技術。我國一些企業已有實力通過收購兼併國外企業或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獲得先進技術。第四,國外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加快向我國轉移。為適應我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外商投資企業更多地引進技術和研發能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調查,有高達61.8%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2005年─2009年海外研發地點的首選地。這將增強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十一五”期間,有些長期支撐我國發展的有利因素會出現變化,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
要素産業之間轉移産生的增長效應減弱。過去20多年,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産要素大量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帶來了單位要素的GDP産出能力大大提高。從糧食安全、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各方面的要求看,今後通過要素産業間轉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空間將減小。
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變化,工資水平穩步上升。農村仍有大量待轉移的勞動力,但其中有不少人年齡偏大、教育水平偏低,轉移到非農産業就業的難度更大。同時,年輕、有文化、有技能的勞動力供給會逐步出現短缺,這將使工資成本不斷上升。
重要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加大。我國所面臨的土地、淡水、礦産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與我國發展水平相近的發展中國家。一些重要自然資源如油氣、鐵礦石、銅礦石等,國內供給缺口加大,進口還會繼續增加。特別是一些不可貿易的資源以及生態環境容量等,不可能通過國際貿易來大量調劑,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性較強。
一些深層次體制問題影響要素配置效率。以資本市場為例,直接融資是跨時交易,需要較長時期才能獲得回報,因而需要一種可信的制度基礎,使投資者相信其權益會得到良好保障。而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緩慢,仍存在許多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資金配置效率。
收入分配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特別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明顯。同時,城市和農村低收入群眾的生活問題與發展保障還沒有完全解決。收入差距拉大,導致增長收益的共享性較差,社會穩定的成本增加。
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仍然很大。各國圍繞資源、市場、技術、資金、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世界經濟格局正在分化和重組之中。全球能源供應和價格的不確定性,美國的預算、貿易雙赤字和亞洲國家的貿易順差,蘊藏著出現全球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使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和其他經濟糾紛增多。我國與全球經濟聯絡加深,任何影響全球經濟穩定的大事件,我們都已不能置身其外。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從國內外形勢發展看,在“十一五”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中央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堅持“六個必須”,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國仍然具有實現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擴大就業、解決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也要靠經濟實力的增強,因此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國原有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要求迫切,同時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條件正在形成,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關心群眾切身利益,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保持社會穩定,就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消除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活力的深層次體制問題,形成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機遇,就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做到“六個必須”,我們就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把準方向,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江小涓)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