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9日 12:54 來源:
“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要特別警惕兩種隱性破壞,即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近日,在長興召開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叢書》編纂工作會議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等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警告。(《浙江日報》4月8日)
進行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進行改造,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讓人難以釋懷的是,“由於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如果建設不當,很容易對其造成破壞”。這就是通常所説的,在開發利用的名義下進行的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對原生態的鄉村,按照現代人的審美口味加以改造,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被大量機械性複製,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繁榮了這個項目,其實是對文化遺産的一種極大傷害。” 舊的村子拆掉了,新的村子出現了,承載這個村莊歷史文化記憶的載體也隨之灰飛煙滅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農村裏原生態的趕集、廟會等傳統,正隨着建設的深入在慢慢流逝。
有一個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為什麼提新農村建設,而不是新城市建設?既然是新農村建設,建設的重點就應該還是農村,應該立足日前農村的實際,就應該從方便農民的生産生活入手,時時處處體現農村的特點,保留住農村固有的優良傳統,而不要總是拿城市的東西來生搬硬套。不能建起一個新村,破壞一片原生態。保護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中,必須十分重視和認真解決的問題。要知道,破壞起來就是一瞬之間,但要恢復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新農村建設並非都要“拆舊建新”。大拆大建,非但會使各類保護遭到破壞,更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還會喪失農村特有的風貌,切斷農村的傳統文脈,阻斷歷史和文化的積澱。新農村建設應實事求是,不能耽於修馬路、蓋別墅等淺層次的建設,不能滿足於整齊劃一的住宅建築模式。建設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不能不顧農民的承受能力搞花架子,尤其要防備不當建設破壞農村的原生態。只見新房子,不見新農村,那種不具備條件就盲目上馬的工程改造,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不是新農村建設。而要破除不正確的政績觀,目前務必加強真正意義上的制度建設,要從制度和機制上解決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存在的任期政績問題。
新農村建設不是要所有鄉村走向雷同,也不是克隆城市的發展模式,更不是失去地域的、文化的、傳統的、多樣化的特色。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注意保護傳統、文化和生態,保持特色、個性和魅力,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要追求自然與和諧,保留自身發展歷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應是能延伸歷史文脈的,保護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固有特色;應以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的提高為目的,繁榮和發展農村的經濟、文化和生活;要注重保護性的高水平建設,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從群眾的集體利益和生活便利出發,能讓老百姓滿意,讓老百姓享受實惠。現階段,只是新農村建設的起步階段,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建設新農村,最重要的是要使整個農村的經濟社會得到大的發展,使全體農民共享經濟社會進步的勝利果實,是要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自身素質,讓農民看得起病、讀得起書,讓農民安心地生活、自由地發展,增強農民自身的發展能力。當然,這需要政府的科學規劃,需要相關部門的通力配合,需要農民自身的積極參與。 (郭立場)
責編:李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