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07:11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
曾培炎
(2006年4月6日)
地質工作是探索地球奧秘、造福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工作。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對加強地質工作、增加資源儲量提出了明確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大重要礦産資源勘查開發力度,增加接替資源。溫家寶總理最近強調,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和加強地質工作。為了全面增強地質勘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服務功能,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這是新時期指導地質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國地質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五十多年來我國地質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國地質工作發端于二十世紀初。新中國成立後,地質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經過幾代人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工業化建設的背景下,地質工作放到了先行位置,有計劃、大規模地開展了全國性地質調查,重點加強了石油等重要礦産資源的普查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白雲鄂博稀土金屬礦、德興銅礦、金川鎳礦、大廠錫礦等一批重要礦床,建設了300多座礦業城鎮,為建立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了資源保障。同時,圍繞長江三峽、新安江、丹江口等大型水庫以及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開展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為項目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涌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地質學家,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陸相生油理論等一批地質理論,形成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優良傳統。
改革開放翻開了地質工作新的一頁,地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重要轉變,地質勘查不斷取得新進展。以新領域、新類型、新地區、新深度為主攻方向,開展了第二輪油氣普查、新一輪固體礦産普查和國土資源大調查,在塔裏木、鄂爾多斯、渤海灣等盆地,發現了新的油氣資源;在東勝─神木、西南三江、羅布泊等地,探明了煤、銅、鉀等一批重要礦産資源。基礎地質調查程度明顯提高,地質工作領域不斷拓寬,乾旱地區找水、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取得初步成效。地勘隊伍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地質勘查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擴大。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地質工作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方面。主要表現為:體制不順、活力不足、投入不夠、功能不強和人才缺乏。特別是礦産資源勘查滯後,重要資源可採儲量下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加強地質工作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保障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人口資源環境制約加大的矛盾凸顯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對礦産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對地質工作服務功能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我們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充分認識加強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提高國內資源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礦産資源消耗量增長較快,部分重要礦産供求缺口不斷加大。2005年,石油消費量超過3億噸,凈進口1.36億噸;鋼材消費量達到4億噸,鐵礦石進口2.75億噸。而國內主要礦産資源儲量增長趕不上産量增長,相當一部分在“吃老本”,資源保障程度不斷下降。同時要看到,我國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找礦還有很大潛力,主要礦産資源總體探明程度僅為1/3左右。緩解礦産資源制約、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必須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切實加強國內資源勘查,挖掘礦産資源潛力。
(二)加強地質工作是推進重點工程、支持城鄉建設的重要基礎。
地表下面的情況千差萬別,隱蔽性很強。開展各項建設,首先要摸清地質狀況。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搞好農業地質,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保證農産品質量安全。城鎮化建設,要求做好城市地質工作,為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廢棄物處置等提供地質信息。今後一段時期,各項建設任務很重,必須以地質勘查為基礎,避免決策失誤,儘量不走或少走彎路。
(三)加強地質工作是保障人民生活、改善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
礦産資源開發、地質環境保護,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用油、燃煤燃氣、家居建材等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需要做好地質勘查,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供給。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防治有害元素超標引發的地方病,亟待加強水文地質勘查,加快找水改水步伐。開展國土整治,防治地面塌陷、廢棄物佔地等礦山環境問題,也要求做好環境地質工作。我國地質條件複雜,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往往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要把地質災害防治擺在重要位置,搞好調查監測和預警預報,及時避讓,有效治理,防患于未然。
(四)加強地質工作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礦産資源勘查是基礎産業的基礎,是上遊産業的上遊。每一次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都會對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産生深刻影響。加強地質工作,可以增加優質能源、新能源的供給,改善能源結構;可以促進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優化産業結構;可以提高礦山企業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經濟活力。還要看到,資源優勢一旦發揮,就能夠繁榮經濟,增加就業。近年來,一些中西部省區,通過加強資源勘查,發展了礦業經濟,壯大了經濟實力,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三、地質工作進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在新形勢下做好地質工作,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統籌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統籌礦産地質勘查與環境地質勘查,統籌國內地質事業發展與地質領域對外開放。遵循立足國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完善體制、依靠科技的原則,突出加強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産資源的地質找礦,進一步增強地質工作服務功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資源保障和基礎支撐。
(一)地質找礦要有新突破。
加強礦産勘查,增加資源儲量,是地質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産的勘查放在突出位置,重點加強渤海灣、松遼、塔裏木、鄂爾多斯等重要含油氣盆地勘查,積極探索新區域、新領域、新層係油氣勘查,力爭找到一批新的整裝大油田,切實增加可採儲量。加快神東、陜北、晉北、魯西、兩淮等大型煤炭基地資源勘查,在具備找煤條件的南方缺煤省區、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等地區進行煤炭勘查,逐步形成一批新的後備資源基地。積極開展煤層氣、油頁巖、油砂和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能源調查,開闢新的能源領域。
非能源礦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要以國內急需的重要礦産資源為主攻目標,突出加強鐵、銅、鋁、鉀鹽等礦産的勘查,合理部署西南三江、雅魯藏布江、天山、南嶺、大興安嶺等重點成礦區帶的資源勘查,建立一批重要資源基地。老礦山找新礦的潛力很大,近年來有了一些重要發現。要繼續推進危機礦山、現有油氣田和資源枯竭城市的接替資源勘查,形成新的生産能力。
(二)地質服務要有新拓展。
擴大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是地質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加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為城鄉規劃、産業發展、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服好務。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土壤調查、項目評估、環境監測等地質工作。針對重點工程建設區、人口密集區、交通要道等地區存在的隱患,做好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和預警,特別是要加快推進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搞好基礎地質調查,提高國土地質調查水平,越來越重要。加強重要經濟區域、重點成礦區帶、重大地質問題地區和海洋的基礎地質調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三)地質科技要有新發展。
地質條件的區域性和地質勘查的探索性,決定了我國地質工作必須立足自主創新,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要緊緊圍繞重大地質問題,大力推進地質理論創新,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的研究,取得對地質規律的新認識。以信息技術為依託,加快高新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應用,實施一批重大專項,重點發展對地觀測、深部探測、測試分析等現代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找礦方法和勘查關鍵技術的新突破。以野外一線為重點,改善地質裝備條件,加快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步伐,努力提高地質工作的現代化水平。地質事業興旺發達,關鍵靠人才。要加強人才開發,改善地質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培養傑出人才,特別是要造就一批創新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建立一支精幹的、高素質的地質隊伍,為提高地質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
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用發展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堅持地質勘查體制改革的方向,加快改革步伐,落實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富有活力的地質工作新體制。
(一)建立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性地質勘查區別運行、相互促進的地質工作體系。
公益性地質調查是為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而開展的基礎性、區域性地質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向社會公眾提供地質公共信息産品和服務。如區域地質圖件、礦産資源遠景調查和潛力評價報告等。商業性地質勘查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營利為目的、依法開展的地質勘查活動,勘查成果由出資者依法處置,並取得投資回報。如礦産資源的詳查和勘探成果、工程地質勘查報告等。要大力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積極發展商業性地質勘查,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健全中央與地方各負其責、相互協調的地質管理體制。
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産資源遠景調查與潛力評價,全國性、跨區域、海域基礎地質和環境地質的綜合調查,重大地質問題專項調查,統一部署並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産勘查工作。省級政府主要負責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基礎地質、礦産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各級政府都要依法行政,為地質勘查提供良好環境。要健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統一規劃,分級管理,協作加強地質工作。
(三)建立政府與企業合理分工、有機結合的地質勘查機制。
確立企業在商業性礦産勘查中的主體地位。各類資源勘查和開發企業,依照國家法規、規劃和政策,自主進行礦産資源勘查開發,承擔投資風險,享受投資權益。政府不能包攬全部地質工作,原則上不再直接投資于商業性地質勘查,而主要運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加強政策調控和信息發佈,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促進商業性地質勘查健康發展。國家建立地質勘查基金,加大對勘查風險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産前期勘查力度,吸引社會資金進行礦産勘查,建立資源勘查開發和資金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
對外開放是加強地質工作的重要途徑。要繼續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不斷提高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于礦産資源勘查開採,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地質勘查互利合作,推進地質科學技術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強地質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任務光榮而艱巨。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做到責任明確、投入到位、措施有力。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地質知識,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良好氛圍。各行各業要從自身特點出發,關心地質工作,支持地質工作。廣大地質工作者要繼續發揚優良傳統,勇擔歷史使命。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大力振興地質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人民日報》 ( 2006-04-06 第06版 )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