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5日 16:10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在“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新高度更加有力地吹響創新的號角。對於我們來説,創新就是中華民族的時代靈魂,是貫穿于改革開放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條紅線,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我們黨執政興國、永葆生機的源泉,它的地位無可取代。
這裡所説的“創新”,不是僅指人們在科技等意義上所理解的自主創新,而是包括了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從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來説,作為我們黨永葆生機源泉的理論創新就是在不斷促進改革開放和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理論創新,也是著眼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回答改革進程中的實際問題。在世紀之交,江澤民同志結合實踐正式提出了作為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的“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這是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人們説,這個體系博大精深,涵蓋非常寬廣,內涵非常豐富。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寫入憲法),還把理論創新提高到治黨治國的高度來認識,報告説要通過理論創新來推動其他方面的創新,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新時期,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時代構想,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標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這些,都是對我們治黨治國之道的理論創新。總的來説,理論創新就是其他一切創新的思想指導基礎和社會推動基礎,“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加強理論武裝和推進理論創新,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體制創新,在於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面體制,一條根本之路在於加強加快體制改革。在剛剛結束的2006年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利於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不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圍繞消除這三大障礙,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即我們要圍繞消除不利於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是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所有制結構、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圍繞消除不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是財稅、金融、價格等方面的改革;圍繞消除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是推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衛生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我們希望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在推進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關注民生,著眼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為困難群眾多辦好事實事,要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建設新的未來,而力爭在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的創新方面做出新的貢獻。
在科技、經濟等領域,我們要著力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今後十五年內基本建立創新型國家。總結世界經濟發展經驗教訓、分析現今科技革命形勢,人們清醒地指出,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的惟一選擇,“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在經過二十多年的較快發展之後,我們不能再走“技術引進依賴”之路,也不能再走盲目引進之路,而要通過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來突破“技術瓶頸”的制約,形成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十一五”規劃把這一點作為了一項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專家指出我們需要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條件,第一要創造自主創新的體制架構,第二要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第三要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第四要夯實自主創新的人才基礎。今年的總理報告也明確指出,在“十一五”關鍵歷史時期我們要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我們真心希望全社會都能大力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實現 “人人創新,公平競爭”,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徹底改變我國“低端産品生産國”的面貌,使“中國加工”、 “中國製造”最終躍升為“中國創造”。
對於經濟社會的全面穩定發展來説,進行文化創新、著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條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通過教育、不斷落實“科教興國”國策我們可以大力提升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質,但人們的思想觀念需要適應現代中國的改革發展需要,需要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我們也需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建立起我們在國際上的文化優勢、有力抗擊外語文化的侵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觀”、“和諧社會觀”等的提出和落實成為了當前社會關注、重視和討論的熱點,而它們也成為了當前我國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標誌。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涵蓋了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概括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係,抓住了當前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集中表達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心願,是非標準鮮明,價值導向明確,可以説是為我們當前在全社會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大反腐敗力度指明了正確方向,我們要把它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好、落實好、普及好。特別要指出的一點就是,在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今天,我們也要切實加強農民思想觀念與科學文化素質的轉變和進步,加快對新型農民的培養,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要求。
回首過去,我們已經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走過了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道路,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也已經進入了需要正確攻堅的歷史關鍵階段,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整體社會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正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而在不斷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創新的歷史作用和現實作用,以團結民主、紮實工作,因為惟有創新才能強中國。“十一五”時期及今後將是一個重要的“黃金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就讓我們共同抓住發展機遇、深化改革、不斷創新,讓我們的國家建立在一個日益堅實的創新基礎之上!(作者:廣仔1)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