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大代表建言:建扶貧開發博物館記錄反貧歷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09:18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人民政協報消息:作為一名與貧困征戰多年、把心血和汗水都融入在我國反貧困事業中的勇士,來自“隴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市的石晶代表對什麼是貧困、怎樣反貧困,可以説最有發言權。此次赴會,她帶來了《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博物館》的建議,提出在定西市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博物館。這個建議,不僅得到了甘肅代表團王利民、盧克儉、任繼東、劉玄軍、楊懷孝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的積極呼應,而且還得到了來自新疆、陜西、河南、江蘇等省(區)10個地級市主要負責同志的大力支持。3月8日下午,代表們在這份建議上紛紛簽了名,並向大會提交了議案。

  貧困是當今世界人們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向貧困的宣戰”以來,作為最大國際組織的聯合國更是將消除貧困作為重要議題,不遺餘力地推進世界反貧困進程。《聯合國第四個國際發展戰略》、《聯大第十八屆特別會議宣言》、《90年代援助最不發達國家行動綱領》等文件,都把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作為國際發展戰略的目標和國際合作的優先領域;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0月17日確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1995年聯合國召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再次集中討論了全球消除貧困、社會融洽和促進發展的問題;在2000年召開的聯合國千年峰會上,各國領導人莊嚴地通過了“千年發展目標”。

  “這些寶貴經驗,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必要全面系統地加以收集和總結,而博物館則是有效載體之一。”代表們説,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反貧事業的重要實踐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就一直致力於發展生産、消除貧困的工作,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集中力量進行扶持,極大地緩解了貧困現象。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600萬人,貧困的發生率從30%下降到2.8%左右,貧困地區的生産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的改變,並積累了豐富的扶貧開發的經驗。此外,我國扶貧開發總結和探索出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扶貧開發戰略,使我國實現了由救濟式扶貧向開髮式扶貧的歷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在世界扶貧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定西是我國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定西的發展變化全過程見證了中國扶貧開發的壯麗歷程,是中國反貧困事業的時代縮影,並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面窗口,在定西市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博物館是歷史和現實的最佳選擇。代表們説,定西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地方。建國以來,定西首開了全國扶貧開發的先河,由以“窮出名”開始向“幹出名”和“變出名”轉變,實現了由赤貧向溫飽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關注和關心著定西這塊貧瘠的土地,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親臨定西視察指導扶貧開發工作。20多年來,定西廣大幹部群眾以實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為目標,通過“治山水、強基礎、興科技、調結構”等相互配套的綜合治理,使貧窮落後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2000年底,全市絕對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15.27萬人,絕對貧困面由1982年的78%下降到5.7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的105元增加到1268元。2003年,在上海召開的全球扶貧大會上,定西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扶貧開發的歷史成效。(張春莉)

責編:霍筠霞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