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8日 11:38 來源: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 翟偉、劉剛、張曉晶
面對社會接連的質疑和不滿,一些壟斷行業矢口不提自己如何賺得盆滿缽溢,卻淚水漣漣地高聲“喊冤”:“資源性産品的價格要與國際市場接軌”;“漲價是對以往價格過低的糾正,是回歸市場的必然選擇”……
真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一些人大代表在痛斥壟斷福利的同時,也揭穿了壟斷行業慣用的三種牟取暴利手段。
利用漏洞 轉移利潤
由於歷史原因,在當前市場經濟尚未完全規範的情況下,許多行業在管理體制上存在著政策漏洞,這為壟斷行業在經營和管理上刻意製造出一個個“黑洞”創造了條件,結果導致“大河沒水小河滿”。
〔手法〕一些壟斷行業靠輔業和多种經營變相轉移利潤。表面上看,企業是國家所有,但其輔業和多种經營的利潤卻沒有被納入政府監控。企業利用國家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條件所經營的輔業,實際成為企業豐盈的福利“小金庫”。
〔觀點〕徐丙垠代表:天體物理學中所稱的“黑洞”的引力無比強大,在其半徑內,任何東西能夠被它吞噬掉,人們稱此為“黑洞”現象。以此觀察壟斷行業,不難發現,企業內部的多層級核算制度,就是這種“黑洞”。這樣的“黑洞”掩蓋了企業效率低下、冗員眾多的現實,也使公眾無法準確地觀察到這些企業自身內部的結構和運行情況,因而“壟斷大鱷”們偷吃的膽量和胃口也會越來越大。“黑洞現象”愈發活躍,其對國家資産和公共資源的吞噬力就愈大,危害愈烈。
軟硬兼施 逼人就範
在與市場接軌的過程中,由於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政企不分現象依然嚴重。依附於行政權力體系的壟斷行業,經常能利用政府部門的名義,採用“軟硬”兩手,試圖打消群眾的怨氣。實際上損害了政府形象。
〔手法〕所謂“硬手法”,就是採用“倒逼”戰術,明知道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企業所提供的公共性服務,卻偏在關鍵時刻製造緊張空氣,與群眾討價還價。一旦群眾要求政府開放市場,允許多家企業競爭,就會來“軟”的,放下身段,以痛心疾首狀百般辯護,博取群眾同情,但絕不會想方設法降低商品價格,提高服務質量。
[觀點] 查敏代表:一些行業表面上看似具有天然壟斷的性質,但實質上是在借行政之手搞市場壟斷。打破行業壟斷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放寬市場準入,推進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讓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參與競爭。為此,要儘快出臺相關措施和法律法規,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保護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渾水摸魚 亂中取勝
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壟斷行業製造了一個贏者通吃的“神話”: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大化。因為“成本越算越多”,漲價的理由就越充分。像魔術師一樣,壟斷行業都練就了一身“絕活”:在分散觀眾注意力的同時,乘亂“走私”。
[手法〕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全國有數百個城市以“虧損”為名對水、電、煤氣等民生用品的價格做出了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對企業的運行成本和利潤核算等則諱莫如深。更有甚者,利用壟斷特權,公然讓公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企業福利“埋單”。
[觀點]王全傑代表:混淆公益性與市場性的關係,不徹底公開成本,往往導致聽證會形同虛設。作為承擔著公共服務責任的這些單位,應該先從自身查找問題,而不是一味藉口虧損,繼而用漲價來解決問題。壟斷行業提供的價格成本、財務等相關數據,都應當儘量透明、詳盡,以便得到社會的監督。這是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解決打破壟斷的一個好出路。如果只有價格的改革而不觸動壟斷體制,改革的結果只能是強化壟斷部門和企業的利益,從而形成更為嚴重的社會不公。到頭來使社會的財富流向少數壟斷部門,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進一步萎縮。(完)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