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17:49 來源:新華社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暢)兩會開幕前夕,身為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全國政協委員單霽翔剛從貴州東南山區的黎平縣趕回北京,他是去那裏與當地的侗族村民一起慶祝曾被洪水沖走的“地坪風雨橋”開工修復。
“侗族村民不惜任何代價保護家鄉文化遺産的精神令我特別感動。”單霽翔説,“這和很多地方打著建設新農村旗號急功近利改變村容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政協委員們就新農村建設各抒己見的時候,單霽翔對新華社記者談到了他的這次考察活動。
2004年7月,黎平縣遭受特大暴雨和百年不遇的洪災,橫臥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被洪水沖毀。這座侗族風雨橋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村民典禮、聚會和青年男女對歌、定情的地方。
大雨還沒停村民們就自發地結隊而行到下游打撈古橋構件。走了五六天,村民們找到了古橋的大多數構件,然後想盡辦法把它們運回了家。正在開展的修復工程就是利用這些打撈回來的構件進行復原。
單霽翔認為村民們樸實的行動就是建設“新農村”。他説:“新農村建設並非意味著大拆大建改變村容,散落在鄉間的文化遺跡應借此得到保護。”
“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優美的鄉村環境被提到和發展生産、提高生活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古村落之多、地域分佈之廣世界罕見。現存的古村落除少量為宋元時代建造的外,多為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分佈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的山區。這些村落往往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也是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載體。
在各地緊鑼密鼓開展的新農村建設中,單霽翔十分擔心這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老村舊宅被“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所覆蓋。 事實上,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對此,單霽翔提出,要在對農村地區的文化遺産進行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分類制定保護規劃,建立保護制度;鄉村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應與當地文化遺産保護規劃相一致;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凡涉及文化遺産保護事項的基本建設項目,必須依法接受文物部門的評估。
“要克服簡單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傾向,關注並致力於農村的綜合發展。”單霽翔説,“要讓民眾在保護文物、保護家鄉的行動中得到實惠;要讓更多的決策者認識到文化遺産保護能夠使這個地區的發展更加合理。”(完)
責編: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