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3日 16:3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題:食品監管為何總是“馬後炮”?--代表委員直指食品多頭管理
新華社記者顧瑞珍 張虹生 高風
近年來,我國食品市場接連發生安全事故,僅2005年就有蘇丹紅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標、孔雀石綠事件等。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幾乎總是先由媒體曝光,然後才是相關執法部門出面處理問題。食品監管為何事先沒有防範,為何總是“馬後炮”?在此間舉行的兩會上,代表委員直指癥結在於多頭管理。
看似都在管 又都漫不經心
來自江西的朱友林代表介紹説,目前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有農業、質監、衛生、工商、藥監、檢驗檢疫、教育等多個部門,由於各部門間的職責分工較為粗放,界定不明確,各自的監管職能沒有理順,使這些部門在執法中存在責權不對稱和職能交叉等情形。
“這種現象在生産加工和流通領域中表現得較為突出。在生産流通這一環節,就聚集了質檢、工商、衛生、農業等多個部門,看似都在管,但一旦出現問題,國家又難以劃分和追究相關部門的責任。在執法中存在的免責可能,讓消費者感到執法者在食品安全事故出現後顯得漫不經心。”郭雙威代表説。
多頭管理的存在,使每個執法部門都從本部門的利益出發,遇到有益的事搶著執法,遇到安全事故則互相觀望,這也是消費者指責執法部門常當“馬後炮”的原因。孔雀石綠在我國市場上出現了很久,卻沒有被執法部門發現;國際上是2005年2月18日發現蘇丹紅有害的,但我國有關部門大規模清查蘇丹紅行動則晚了近20天。
公説公有理 婆説婆有理
為了便於本部門執法,這些部門又相繼制定了許多執法和檢測標準。這些標準因源自多個部門,內容不一,彼此之間又缺乏協調,加上各個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又不盡相同,如質檢部門依照産品質量法,衛生部門則依照食品衛生法等。
“對豬肉中是否含有瘦肉精的檢測,衛生部門與農業部門依據的指標就各不相同,兩者竟然相差幾十倍。這種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情況怎能不影響執法的效率,怎能增加消費者對執法部門的公信力?”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朱友林説。
而目前我國食品質量標準的檢測體系不完善,更使執法監管顯得混亂。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共有1070項食品工業國家標準和1164項食品工業行業標準,還有進出口食品檢驗方法行業標準578項。這些標準相互交叉、相互矛盾 ,如過去出現的“毒黃花菜”事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明確黃花菜不屬於“幹菜”,不得使用硫磺等漂白劑,不得有二氧化硫殘留,而質檢、農業部門的標準中規定“幹菜”包括黃花菜,且明確了二氧化硫的殘留標準。這種情況使執法部門的監管更加困難。
吳曉青委員認為,要規範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現在生産環節有衛生、質檢雙部門管理,在流通領域有農業、衛生、質檢、商務等多部門參與,因此要著重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
該管的不去管 不該管的亂插手
“大規模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後一定有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政府監管缺失和執法不到位在某種程度上説是問題癥結所在。”朱友林代表説。
來自有關部門的統計表明,我國目前約有100多萬食品生産加工單位,其中約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一些小企業、小作坊加工設備落後,從業人員素質低,摻雜使假、濫用添加劑、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情況相當普遍。“這些應該成為執法部門監管的重點。但不幸的是,執法部門的目光大都只盯著城市,而農村、鄉鎮恰恰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金連武代表説。
“食品産業鏈的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銷售等是密切相連的,需要全過程的監管,可現在一部分落實在衛生、質量、工商、農業等幾個不同範疇的部門手裏;而另外一些環節則無人監管,形成監管空白,這無疑會留下諸多的安全隱患。”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市委書記張建欣説。
張建欣代表建議,在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大法的情況下,行政執法部門更應形成合力,嚴格執法,盡可能多地堵塞安全漏洞。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