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文章:昂首邁向“十一五”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6日 08:28 來源:

  人民日報消息:神舟六號飛天成功,在太空中劃上一道亮麗的彩虹;“十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的軌跡,同樣是一道令世人矚目的彩虹。

  帶著沉甸甸的收穫,我們告別“十五”;懷著美好的憧憬,我們邁向更加輝煌的“十一五”。去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戰略重點和政策措施,指明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

  “十一五”的序曲已經奏響,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我們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新階段 新任務

  關鍵詞:戰略機遇期、科學發展觀

  展望“十一五”,我們充滿信心。剛剛過去的“十五”,我國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到2005年,我國GDP總量達18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十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明顯高於“九五”年均增速8.3%。國民經濟增長快、效益好、低通脹的良好態勢,使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有所提高,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為“十一五”經濟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放眼全球,我們也面臨著不少有利條件。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産要素流動和産業轉移加快,使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絡和影響日益加深,有利於我們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兩種資源相互補充,也為我們後來居上、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重要的是,“十五”期間,我們進一步廓清發展思路,樹立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今年年初,各省市自治區先後召開“兩會”。細心的人發現,各地不約而同地把“民生”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緊迫地認識到“轉變增長方式”時不我待。

  展望“十一五”,我們任重道遠。

  未來的五年,也將是矛盾的集中期和凸顯期。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社會保持長期穩定,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同時,我國生産力還不發達,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又提醒我們,前進道路上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去克服、突破。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將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開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新局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主要目標包括: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實現這些目標,我國國民經濟將再上一個新臺階,人民生活將邁向更加寬裕的小康,我們的國家將更加強大,更加文明,更加現代化。這既為我們勾勒出“十一五”的美好前景,也為我們定下了新的目標、新的任務。

  真抓實幹 再創輝煌

  關鍵詞:新農村 自主創新

  “十一五”的前景無比美好,關鍵是真抓實幹,把規劃變為現實。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是“十一五”經濟社會建設的一條紅線。與前幾年各地一味強調招商引資形成對照,山東省明確提出,要變“引資”為“選資”。從2004年起,山東逐步清理了多個小鋼廠、小水泥項目。該降溫的降溫,該升溫的還要升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這三大新産業脫穎而出。廣東也在醞釀發展模式之變───過去是吸引有錢的人來投資辦廠,吸引沒錢的人來打工,而現在,他們卻籌劃著吸引全球最有智慧的人來創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正在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在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發展仍將面對一系列矛盾,如何解決産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才剛剛破題。要加快發展,更要科學發展,仍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的一項重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

  “十五”期間,中央把“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在宏觀調控中進一步加強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尤其是2004、2005年的連續兩個中央1號文件出臺後,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惠農政策不斷完善,實現了糧食生産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良好局面,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十一五”時期是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體系取得突破進展、加速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關鍵時期。2006年,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央又出臺了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1號文件。這五年間,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十一五”期間,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自主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技進步,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左右世界競爭格局的跨國公司愈加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我國只有形成一批這樣的企業,才能適應全球經濟競爭、科技競爭的形勢。我們一定要有緊迫感,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社會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十一五”期間,我們還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十一五”艦船已經起航。不管一路上有多大風浪、多少險灘,只要我們沿著科學發展的航道奮力前行,美好的未來就在前面! (本報記者 張毅)

責編:楊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