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農民心目中的新農村 種糧大戶想當“農場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14:49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河南日報消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發展戰略,這是當前和今後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作為有7000多萬農民的河南,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河南全省各地各部門都在立足河南實際,認真落實中央的部署,從解決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紮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報從今天起開設《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中原?新農村篇》專欄,充分報道廣大農村生産生活中發生的新變化,廣泛反映廣大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呼聲和建議,及時宣傳河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新氣象、新探索和新做法。敬請關注。

  三個村幹部説鄉風

  “新農村就該有新風氣!”近期接觸到幾位村幹部,談及新農村建設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文明鄉風的憧憬。

  鹿邑縣馬鋪鎮姬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東發睏惑的是,農村群眾聯絡交流的渠道少,樹新風講美德的活動少。“過去説書聽戲看電影,還有個麥場,如今連個開會聚堆的地方都沒有。有了場地,搞些文藝演出啥的,説説新風尚,唱唱新文明,總比光靠大喇叭喊話、辦黑板報強。”

  李東發希望,在農村應該多開展“美德在農家”等形式多樣的文明新風活動。他説,新農村不能光有蔬菜大棚,不能光有水泥路、不能大家低頭忙掙錢,還得形成“一人有事大家幫,全村有事共商量,敬老愛幼學賢良,和諧助人成風尚”等良好村風民俗。

  “房子蓋高了,思想境界也得高上去不是!?”李東發説。

  封丘縣留光鄉榆林村的郭啟義剛當選村黨支部書記,農村一些陳規陋習和不文明現象就讓他感到頭疼。他告訴記者,村裏要集中村民們的意見,制定符合實際,能治“壞習氣”的《村規民約》。“像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協會等各種群眾自治組織,都要建立起來,讓大家參與,共同抵制歪風邪氣,弘揚社會正氣,改變‘遇事沒人管,誰管遭白眼’的現象。”

  “要想讓農村家風、民風和社會風氣好轉,關鍵還得靠大家。”原陽縣太平鎮雁李村的村委會主任張書民説。“人人爭當新農民,村幹部也好當了。”張書民期盼著這一天早日到來。(朱殿勇)

  “咱先當個新農民”

  “建設新農村,咱農民也不能盤著腿兒坐在炕上乾等。別的大本事沒有,那咱先爭取當個新農民行不行?”

  如果不是面對面坐著聊天,真不敢相信這話竟出自一個黑瘦的普通農民之口。

  説這話的叫徐廷鋒,浚縣鉅橋鎮路屯村村民,是記者妻子家的一位親戚。隨著妻子這邊的稱呼,記者喊他宏哥。

  宏哥30多歲,在村裏屬腦瓜比較活的人。農村的生産、生活天天變,他也與時俱進,一次次抓住了賺錢的機會:務農之餘,他學會了木工手藝,農閒時給別人打傢具;農村建房的多了,他又趕緊買了個電夯,專門幫人打地基;機收一興起,他馬上和幾個朋友購進一台聯合收割機,從河南的正陽縣開始,一路收穫到河北。

  “過去家家戶戶都用木工來打傢具,現在連凳子都是買的,誰能想到,當個木匠這麼快就過了時。”宏哥感嘆農村的變化大,舉了這個例子。這個對變化敏感的人,當前最擔心的事就是“新農村”要來了,自己會不會“過時”?

  多學點東西,搶先當個新農民,這是宏哥自己思來想去拿定的主意。

  “聽説政府以後會給咱辦更多的事,但要等政府直接把錢給咱裝兜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得趕緊學點新本事,免得‘新農村’來了把咱淘汰出去。”宏哥説。

  “新農村”是個什麼樣子,宏哥沒想過那麼多。但他清楚,未來他還得生活在這片天地裏,所以説到底還是農民自己的事,經營好這片天地對自己可是好處“大大地”。

  讓宏哥談“新農村”這一概念,他説不出太多,但我感覺他卻已把即將到來的新生活看得透透的,那就是趕緊轉變自己。(龔硯慶)

  種糧大戶想當“農場主”

  “你問我五年後俺們村會是個啥模樣?那肯定是家家住洋房,種地機器幫忙,寬帶通到家裏,自來水流到廚房……”電話裏,固始縣南大橋鄉農民劉老桿用農民式的幽默,描繪了他心中新農村的俏模樣。

  曾經窮得叮噹響,前幾年在外面打工發了家的劉老桿回家承包了本村150畝耕地,成了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

  原來,在外打工的劉老桿回家後發現,由於村裏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了,農田撂荒的情況非常普遍,村裏對此既頭疼又無奈。

  去年10月,從報紙上看到黨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消息後,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劉老桿,心裏開始撲騰起來。他尋思,眼下農業稅全免了,如果能把本村100多畝撂荒的耕地承包起來,進行機械化耕作,應該是一件既能治好政府“頭疼病”、又可以免除外出務工鄉親後顧之憂、自己也能掙大錢“三全其美”的大好事。

  説幹就幹,老桿當即啟程回到了村裏,並很快和當地政府、村民達成了承包本村150畝耕地10年的協議。

  “鄉親們都説我老桿有眼光,其實明擺著,年輕人都頭尖得跟錐子樣往城裏鑽,將來農民越來越少,閒田越來越多,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用機器種,那是早晚的事。”劉老桿分析起未來新農村的發展趨勢,頭頭是道。

  説到今後,劉老桿的聲音高了八度,“如果這100多畝地承包順利的話,我還會考慮承包別村的。到時候,俺也像外國一樣,建自己的農場,用機器種地,用電腦管理,做穿西裝、打領帶、開小轎車的新農民。”(陳學樺 陳思涵)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