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6日 18:24 來源:
新華社西安2月16日電(記者 劉書云)出生於陜西銅川市印臺區廣陽鎮武伍村農民家庭的王長春、王長明和王長新三兄弟,一個是國家幹部、一個是農民技術員、一個是村黨支部書記。兄弟仨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體現出共産黨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今年58歲的王長春在兄弟中排行老大,198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于原西北農學院的他現為銅川市印臺區農業局總農藝師,是遠近聞名的小麥育種專家。在20多年的育種實踐中,他首次發現由兩對獨立遺傳的顯性基因控制的小麥雄性不育材料及其遺傳方式;首次提出“小麥T型雜種隱形恢復基因”的概念和遺傳模式及“恢復基因數量和性質共同決定恢復力”理論,並成功地選育了旱地小麥雜交種T9306,成為國內第一個通過區域試驗的旱地小麥雜交種。他帶領課題組選育成功的銅麥1-4號系列品種,成為渭北旱垣主栽品種,已累計推廣400多萬畝。
今年47歲的王長新在“黨員三兄弟”中年齡最小,但在當地知名度卻最高。在哥哥王長春的影響下,他苦心鑽研蘋果生産知識,並到韓國研修果樹管理技術,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憑藉自學的專業知識和一心幫果農致富的癡情,王長新在1998年以農民身份被破格聘用為區果樹站站長。7年間,他主持蘋果管理技術培訓班500多場次、培訓果農3萬人次。在他和果樹站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印臺區蘋果優質率不斷上升。2003年,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和我國商務部把陜西唯一的出口導向型鮮蘋果生産基地定在印臺區。 今年50歲的王長明與王長新一樣在1986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擔任武伍村黨支部書記後,為改變村裏貧窮落後的面貌,他舍小家為大家,帶領全村黨員和群眾苦戰惡劣的自然條件,修路、引水、拉電、移民搬遷、興建校舍、發展果牧,使村裏的面貌一天一天改觀,群眾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起來,他也因此被印臺區授予“郭秀明式的好支書”榮譽稱號。
兄弟三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經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挫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體現出共産黨人吃苦在前、敢為人先的胸襟和情懷。
1982年,王長春剛到原種場時,這裡除了幾十畝試驗田,再無其他研究設備,根本沒有小麥育種的基本設施和條件。他就自己動手,因陋就簡,開始了艱難的創業路。從育種工具製作到建造土溫室,從雜交選種到試驗田收穫考種,全部靠他親自完成。長期超負荷工作和無規律的飲食,使他積勞成疾,患有慢性咽炎、胃炎、腰椎間盤突出、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他為減輕腰痛折磨,不少資料的整理和論文的撰寫都是趴在床板上完成的。從小跟著王長春搞科研的王長新更是有一股子韌勁。農民説他把“下雨當流汗、颳風當電扇。”印臺區委書記趙政才聽幹部説起王長新的事跡後,跑到果園想看個究竟,結果他看到正在工作的王長新兩隻鞋上沾滿泥濘、足有二三十斤重;為了維修村裏的校舍,王長明被村民誤解過,但他一心一意為村裏辦事,最終被村民認可。
踏踏實實地工作、默默無聞地奉獻,黨員三兄弟的事跡成為當地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的活教材。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