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9日 23:4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國務院9日發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並將環境保護技術列為11個“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重點領域之一。
如何依靠科技創新突破環境“瓶頸”,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水,呼吸上清潔空氣,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産生活,是事關小康社會奮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戰略課題。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適合國情、適應發展的生態與環境科技體系。”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組組長孫鴻烈指出,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生態與環境科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家需求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相當的差距,與我國的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不相適應。
根據生態與環境科學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戰略、全球以及我國的生態與環境發展趨勢,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認為,“十一五”及未來15年我國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急需解決的七個戰略重點是:
--區域性、流域性環境污染形成機理與綜合防治技術。完成區域和流域污染控制環境分區與環境承載力的評估指標體系;研發流域水污染防治與修復的關鍵技術;闡明區域性大氣污染的成因,提出控制途徑;查明土壤污染成因,建立控制及修復受污染土壤的技術體系;開發固體廢棄物控制與治理新技術;區域性複合污染形成機理與防治技術。
--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與防治技術。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識別技術;重點有毒有害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和機理;環境健康風險、基準、標準和預警;阻斷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的技術途徑和控制對策。
--核與輻射安全的關鍵技術。面臨的主要科技任務是:核安全技術和風險管理技術;輻射防護和照射控制技術、輻射源安全保障體系;放射性廢物安全與處置技術風險評估;放射性廢物安全;核設施安全退役技術;核與輻射應急與反恐防恐技術。
--應對全球變化與履行國際公約的科技支撐。包括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研究;履行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的科技支撐;履行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的科技支撐;履行環境污染與越境轉移國際公約的科技支撐。
--生態與環境科技的重大基礎性問題。包括生態區劃與區域生態功能定位;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生源要素和有毒有害污染物在不同介質中的界面遷移與循環;我國自然環境背景與亞洲季風--乾旱環境系統的形成、變化和發展趨勢;氣候系統模式;生態與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
--生態價值評估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科技體系。建立主要生態與環境資源服務功能與效益價值化的指標體系、測定技術、價值評估理論及評估方法;研究各種生態與環境系統功能與價值化的經濟運行模式及核算方法;研究各種生態與環境系統的補償機制及區域分異;構建國家、地方和企業不同層次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循環經濟的科學理論及技術體系。分析我國快速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情景並預測需要的資源生産率提高倍數;研發循環經濟的共性技術與方法;研發重點行業的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廢舊産品和廢棄物資源化的支撐技術。
水污染、大氣污染、溫室效應……面對大範圍生態退化和複合性環境污染等嚴重生態環境問題,趙英民表示,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採取綜合有效的措施,全面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關係,為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和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撐。
《規劃綱要》不僅明確了今後環境科技的發展方向,也為環境科技的快速發展增添了無窮動力。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