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07:56 來源:人民日報
春節前夕,記者在貴州遵義市的余慶縣轉了十幾個村寨,所到之處,幾乎家家庭院門口都有個瓷磚鑲嵌的小水池,主人從地裏幹活回來,在水池裏洗凈腳上和農具上的泥土才踏進院內。不少人家的窗台下,一排排拖鞋顯示出主人和城裏人一樣的講究。這講究,是“四在農家”活動帶來的。發源於余慶縣、目前在遵義市的14個縣市區全面展開的“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改善了農民的人居環境和生産生活條件,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全市廣大農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
2001年,余慶縣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中,順應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需求,率先在全縣開展“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遵義市及時組織調研並在全市加以總結推廣。市委、市政府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七個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創建活動落到實處。“七個一”即幫助農民找到一條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戶戶有一幢寬敞整潔的住房,有一套傢具和家用電器,安裝一部家用電話,掌握一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有一間衛生廚房和廁所,有一種以上健康有益的文體愛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改居住環境、改廁、改灶,建文化廣播室、對外宣傳欄、體育娛樂場所。
圍繞“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遵義市各級黨政領導和基層幹部轉變作風,真抓實幹,採取“黨政引導,村組自治,群眾為主,政府補助,部門幫扶,社會贊助”的工作機制,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每年全市1萬多名幹部帶著點子、項目和資金,深入到創建點上,從一村一寨、一家一戶抓起。單位捐助水泥等部分建材,幹部帶領群眾投工投勞,因地制宜改變農村屋內外環境。柴灶改成沼氣灶,廁所改成水衝式,石塊壘砌乒乓球臺和花壇,平整後的打谷場豎起了籃球架。村寨、鄉鎮之間的演講比賽、文藝匯演、體育比賽成了農民常盼常有的賞心樂事。
4年多來,各級各部門從政策、項目、資金上向創建點傾斜,共投入資金2億元。其中,各級財政補助2400多萬元,部門幫扶和社會捐助2500多萬元,農民投資和投工投勞折合1.5億元,全部用於“五通三改三建”基礎設施建設。到去年底,全市已完成創建點1500多個,覆蓋221個鄉鎮,有60多萬農民受益,佔全市農民人口總數的12%。遵義市已提出明確目標,2010年以前,全市要有80%以上的自然村寨開展“四在農家”活動,讓85%以上的農民享受到像城裏人那樣的文明生活。
“四在農家”活動把“富”放在第一位,引導農民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産業,涌現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增加收入快的訂單農業、觀光農業。所有創建點上的農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更清、路子更寬、速度加快,2005年人均收入達2300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多出100元。
生活變富、環境變美、鄉風變文明,“四在農家”活動激發了農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創建點上不少村民説:過去我們窮得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現在我們正在用雙手建設美好的家園。在桐梓縣婁山關鎮小壩連村,走進王登炳老漢的院子裏,十幾個造型別致的花池引人注目,在他新建的“綠趣亭”中,一枚“火箭”直指藍天。問及為何要做這個造型,王老漢自豪地説:這是我的“神舟”飛船,它象徵著我們農民對科技知識的追求,表達我們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祝福。
“農民得實惠,幹部得民心”,紅花崗區沙坪村村民陳進的這句話,道出了不少遵義農民對“四在農家”創建活動的深切體會。
短評:“四在農家”好“抓手”
“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遵義市開展的“四在農家”活動,展現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農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它不僅為廣大農民增加了收入,也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生活,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提出了“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遵義的“四在農家”活動與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是一致的,既有物質文明,又有精神文明,內容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農民容易接受,因此很快蓬勃開展起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工作千頭萬緒,到底該如何入手?遵義的“四在農家”活動可貴之處就在於找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抓手”和有效載體。“四在農家”活動從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這個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要求入手,抓住農民致富這個核心,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將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大膽探索和創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即“黨政引導、村組自治、部門服務、資源整合”。在這樣的機制下,各級黨政的領導“到位”而不“越位”,既加強領導,又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緊緊依靠農村基層組織、村組幹部和村民,支持他們自主開展創建活動,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點子、帶著項目和資金到幫扶點上辦實事、好事;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將人財物等捆綁使用,形成合力,實現效益最大化。
常言説,良好的開頭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今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對於落實“十一五”規劃至關重要。“四在農家”活動是遵義的創造,也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固定的模式,各地應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扎紮實實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記者胡躍平、汪志球報道)
責編: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