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焦點訪談]>>
| |
| |
CCTV.com新聞(焦點訪談):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開始全面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在貴州省遵義市一些農村,當地政府開展的“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幾年前,遵義市余慶縣的幹部在小腮鎮橋底村走訪時發現,當地交通十分落後,居住環境很差,而當地群眾想自己動手,把村子的路修好的願望十分強烈。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橋底村的路通了,街道乾淨了,經濟作物也賣到外面,經過當地幹部、群眾的努力,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山清水秀的富庶之鄉。
| |
| |
對於農民求富裕、求知識、求娛樂、求美好的願望, 2002年,遵義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開展“富學樂美,四在農家”新農村創建活動。通過四個方面對農民加以引導即:引導農民過上殷實生活;引導農民學習農業適用技術及法律知識;引導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引導農民做創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引導農民追求心靈美、行為美和環境美,建設美麗富饒新農村。經過幾年的創建活動,遵義農村一些地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桐梓縣三座村群眾自發捐資10萬元,修路架橋,連通了全村各個居民點。余慶縣光明村對村容村貌進行了改造,一幢幢農家小樓疏密有致,不少農戶用上了熱水器隨時可以洗上熱水澡。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當地的民俗鄉風也有了很大改觀。
2005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農村推廣“四在農家”的創建活動,不斷豐富“富學樂美”的內涵,讓更多的山寨走上文明富裕的小康路,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
[詳細內容]
演播室 主持人(方靜):
你好,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焦點訪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廣大農民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他們渴望擁有一個殷實、和諧、文明的新農村。那麼怎麼樣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呢?在貴州省遵義市那裏的農村正在進行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內容的文明創建活動。春節前夕,我們的記者在遵義市行程近千公里,走訪了遵義市的余慶、湄潭、桐梓、紅花崗等幾個縣區,看到當地群眾正在用極大的熱情改變家鄉山寨的面貌。
解説:
在遵義市,記者首先來到余慶縣。這裡就是“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創建活動的發源地。在余慶縣小腮鎮有個橋底山寨,橋底山寨在大山深處小烏江河畔,就在幾年前這個只有62戶人家,230多口人的村落還是個與世隔絕的窮山寨。
遵義市余慶縣小腮鎮橋底村 張德明 村民:
當時在2000年的時候,就是我們橋底這裡,就是人家相當擁擠,到處都是亂糟糟的,下點雨出門都感到很困難。我們這兒年輕人相當多,對地方的環境感到確實差,想給它解決,但始終沒有解決。在政府的引導之下,我們求富求樂的願望相當高。
解説:
千百年來,住在山區的群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橋底村的村民最迫切的願望就是修路、修橋,改善居住環境。曾經在城裏打過工,見過世面的張德明和村裏其他十幾個年輕人決定,自己動手,用這幾年村民的一些積蓄先把寨子裏的路修好。他們的願望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由小腮鎮政府資助水泥,村民們出工投勞,很快就修好了寨子裏的連戶路。
張德明:
開過群眾大會之後,馬上把大家組織起來,第二天就開始行動,我們在河溝裏面挑沙子、買水泥、投資投勞,連戶路其實只用了21天就修通了。路也好走了,他們覺得方方面面的環境都治理改善了,所以我們更加大了力度。
解説:
連戶路修好後,張德明和村民們又幹起了更大的工程,在小烏江河上修建了一座小石橋,最後他們又修起了長達2.5公里的進村路。現在走進大山深處的橋底山寨,一條水泥路蜿蜒挂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小山寨空氣清新,街道乾淨整潔。這幾年,橋底山寨家家戶戶都引進種植了苦丁茶,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許多村民蓋起了新居,昔日的窮山寨變成了山清水秀的富庶之鄉。
解説: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的村民用自編的秧歌舞讚美家鄉的變化,和橋底山寨一樣,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也是率先進行村容村貌改造的山寨。走進光明村的各個山寨,一樁樁新穎別致的農家小樓疏密有度、坐落有秩,説起這幾年的變化,光明村高寨的村民李付梅感受很深。
遵義市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 李付梅 村民:
從家裏來説,原來都是燒柴,還要上山去砍,很費力,現在都是燒煤氣、燒液化氣或者用電磁爐,或者用沼氣。原來豬圈,我們農村説的豬圈,跟豬一起解手,真的有點煩,現在改廁了,單個的廁所很衛生。
解説:
現在李付梅家也安上了熱水器,像城裏人一樣,隨時可以洗上熱水澡。在光明村變化的不僅僅是道路村舍、人居環境,還有人們的精神面貌。更值得一提的是,村寨的民俗鄉風也有了很大改觀。
遵義市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 劉欣 黨支部書記:
我來到光明村以前,偷盜現象比較嚴重,偷盜的原因是饑寒起盜心,沒有錢。有些墻頭,我們村裏小學寫了一條標語,“偷到了的不要哭,沒偷到的不要笑,雖然我們人少,我們家家戶戶要走到”。這是反映當時偷盜猖狂的一種情況,我們老百姓感到非常恐慌不安,也編了一個順口溜,“白天出門心在跳,害怕家裏有強盜,晚上出門心在跳,害怕路上有竊盜,白天晚上心都跳,害怕孩子走邪道”。通過二三年的發展,我們基本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四年了沒有一起社會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發生。
解説:
橋底、光明等村寨的村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引導資助下改變了家鄉的面貌,過上了舒心的日子。他們的做法被余慶縣幹部群眾概括為16個字,就是“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這“四在農家”以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以一家一戶得實惠為根本,把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願望變為現實,引領農村走向文明發展的小康之路。
貴州省遵義市委宣傳部 丁福秋 部長:
富、學、樂、美。富在農家就是增收入,就是引導農民怎樣找到一條致富的路子;學在農家就是長智慧,因為農民有了智慧,他就會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致富路子;樂在農家要爽精神,所謂樂在農家是兩個層面:一個就是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個方面,就是一定要實現村組自治;美在農家展新貌,就是要實現老百姓心靈要美,同時環境要美。
解説:
2002年初,遵義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14個縣市區廣泛開展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的新農村創建活動。
貴重省遵義市委 傅傳耀 書記:
“四在農家”通過富、學、樂、美把社會主義新農村或者叫小康社會就形象化了,基層幹部和農民一聽就懂,具體的內涵通過“五通、三改、三建”,也就是通路、通水、通電、通廣播電視;改水、改灶、改廁;建圖書室、建文化場所、建政務公開欄,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標具體化,所以觸動了農民的興奮點。
解説:
富、學、樂、美“四在農家”順民心、得民意,一經倡導就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贊同,因此很快就在貴州省遵義市農村蓬勃開展起來。走在遵義市“四在農家”創建點上,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人居環境的改善,村村寨寨、牲畜圈養、物放有序、庭院整潔,山村面貌煥然一新。
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沙坪村 陳清蓉 村民:
以前我們城裏的親戚説,農村環境太差,吃不下、住不下、睡不下、喝不下。現在每到週末他們就想來。想來幹什麼?想來吃我們的無公害蔬菜,想來喝我們的山泉水,想來感受我們這種優美的環境,感受一下我們純樸的民風。
解説:
為了改變自己家鄉的面貌,許多村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四在農家”的創建活動,在桐梓縣楚米鎮三座村,2005年6月由群眾自發捐資10萬元,修建起了一座奉愛橋,連通了村裏分散的村民點。
和三座村緊鄰的元田村,居住在村東片的兩千多村民進出村西片老街,十幾年來只能走鐵路橋,非常不安全。
遵義市桐梓縣楚米鎮元田村 姜在文 村民:
村民都從這上面過,有時候摩托車、自行車,中學生在放學的時候,那個時候簡直是學生在這裡一過,像剛才火車一過相當危險。
解説:
近期,元田村的村民也自發集資14萬元,正在修建紅石橋,記者採訪時,雖然已經臨近春節,村民們還在工地上忙碌著,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年過八旬的王紹雲老人把自己積攢多年的積蓄也拿了出來。
遵義市桐梓縣楚米鎮元田村 王紹雲 村民:
現在籌集資金,我已經捐了接近四千了。
解説: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貴州省遵義市農村建立起了1300多個圖書室,3300多個文體活動場所,已經有850個村,60多萬人享受到了富、學、樂、美“四在農家”創建的成果。值得稱道的是,在“四在農家”的創建中,遵義市各級政府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而是尊重農民的意願,由政府引導資助,因地制宜,穩步推進。
傅傳耀:
凡是老百姓高興的,老百姓滿意的,老百姓支持的,老百姓擁護的事,我們都要把它從始至終做到底。我們2004年作了一個規劃,就是到2010年左右,要使遵義百分之八十的農民享受到“四在農家”這個成果。為什麼這樣呢?一是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我們還有幾個貧困縣可能只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條件好的地方,城市的郊區實現百分之百,綜合起來就是百分之八十。
演播室 主持人:
富、學、樂、美“四在農家”活動的開展,使遵義農村一些地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群眾的話説叫“山常青,水常流,公路修到寨門口,自來水嘩嘩流,農民群眾忙學習,載歌載舞樂悠悠,閉路電視安裝齊,茅草屋換成吊角樓。“四在農家”説到底就是以農民得實惠為根本,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種新探索,如今“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已經在貴州省廣泛的推廣,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山寨走上文明富裕的小康路,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
好,感謝您收看這期的《焦點訪談》,再見!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