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實現經濟增長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環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5日 15:21 來源:

  農民日報消息:伴隨著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經濟發展模式粗放、經濟發展效益不高,資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問題日益突出。國家“十一五”規劃將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個重要原則提出來,既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也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指明了道路。“十一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中國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突出的時期,要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將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産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根本轉變,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情況沒能得到根本改觀。同時,政策法規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相關技術開發滯後等問題仍然存在。為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把握以下關鍵環節:

  其一,要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落在實處,解決人們的認識問題最為關鍵,要提高公眾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認識,使公眾參與進來。因為,人民群眾的理解和廣泛參與對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為重要,要使民眾了解環境問題,參與監督,參與決策和立法。同時,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産品和服務的生産。

  其二,要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傳統的環境保護主要採取末端治理的模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而要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首先必須從轉變一些地區、部門領導的思想認識上開始,因為領導者決策的科學與否往往對環境保護起著決定性作用,同時,建立健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在此基礎上,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産品的生産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産,在産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其三,要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産和消費體系。國家通過給予企業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使企業有能力淘汰落後的技術工藝,進行技術升級和換代,從而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減少環境的污染。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進程中,還需要建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技術方法,通過生産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産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産之間的良性互動。

  其四,構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法律保障機制。首先是強化社會環境意識、環境倫理價值和環境文化的培養,解決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其次是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權以及環境信息權充分保障問題。最後是環境友好型行為的市場準入、政策扶持以及技術支撐和技術轉化問題。 (吳學安)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