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從“北京發佈降雪預警”説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3日 13:59 來源:
    專題:居安思危 完善應急管理機制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天空雪花紛飛,大地銀裝素裹。昨天京城迎來了入冬以來的最大一場降雪,雖然雪量大都為小雪級別,但雪花幾乎覆蓋全市,而且降雪時間達到10小時左右。氣象部門首次發佈道路結冰預警,而降雪預警也稍後發出。(2006-1-13新京報)

  天要下雪,本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平常事到了首都北京就不平常了。倒不是北京有什麼特殊,而是北京從更科學的角度,把降雪作為一種突發公共事件來對待,保證整個城市的生産生活不因降雪而受到意外的影響和損失。這也是公共福利的一種體現,作為外地人,太羨慕北京了!

  北京人還清楚地記得,2001年12月7日傍晚的一場中雪,幾乎讓首都交通陷於癱瘓:公共汽車像蝸牛一樣緩慢爬行在街道上;無數市民在風雪中等了一兩小時,也打不上出租車;迫不得已步行回家,時間已過午夜。兩年之後的2003年9月17日早晨,一場中雨再次讓北京出行的市民嘗夠了苦頭。2005年8月初北京氣象部門颱風“麥莎”誤報,給京城百姓造成的心理恐慌,以至於北京採取的水庫放水等措施造成的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幾次突發的氣象災害使北京市增強了防災意識。為了準確預報今冬第一場雪時,北京市氣象臺會商比平常延長了一半時間,報道説,當時會商的氣氛有些緊張,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忙碌和交流,一張張衛星雲圖和圖表出現在電腦上,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會商的專家發言比以往增加了一倍。郭虎説,因為第一場雪會考驗各部門的應對能力,“所以壓力挺大,責任也重!”(2005-12-3新京報)

  這次降雪預報,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準備比以前更充分了──從昨天淩晨2點到10點5分,氣象部門全程進行監測,根據氣象專家會商,先後發出了黃色預警,“本市目前出現了小雪,並出現對交通有影響的道路結冰,提請交通、運輸等部門做好相應工作,駕駛人員應注意路況,安全行駛。”“全市白天有小雪,而且氣溫偏低,地面有積雪,注意交通疏導和掃雪。”並從早晨6點開始,市專業氣象臺就通過手機短信通知了數萬市民,提醒注意交通安全。

  為應對雪天運營,除雪指揮中心、公交集團、北京巴士公司都相繼啟動了應急預案,同時,還開通了北京城八區掃雪鏟冰責任區政務公開信息查詢系統,市民只要登錄市政管委網站,就可以查詢到市區道路的掃雪責任單位,市民發現道路有積雪結冰情況,可以直接在網上留言,進行舉報。

  相對於北京來説,日前發生在山東威海的降雪就成了災。去年12月3日到20日威海、連續遭受四次暴風雪襲擊。惡劣的天氣共導致中小學校5次停課;突降的暴風雪不僅造成數千人被困,更造成數萬人在市區馬路兩側排成長龍、步行上下班的罕見場面,城市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其間,氣象臺共發佈寒潮警報3次,寒潮藍色預警信號3次;雪災紅色預警信號6次,雪災橙色預警信號9次,雪災黃色預警信號3次;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38次,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3次。

  但事後有報道稱,威海市有關部門在對部分遇險被救人員的調查發現,有三成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紅色預警”意味著什麼、危險性在哪。看來,氣象部門發佈的氣象警報還不夠詳細。而且,有關部門還必須緊密配合,在短時間內通過各種方式反復向公眾發佈高密度、高強度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由北京和威海在突發降雪前後的情況,使筆者想到,國務院日前出臺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稱《總體預案》),是站在國家的高度對可能發生的“危”做出的最大的“備”。這個《總體預案》還需要省、市、縣、鄉鎮四級同步制定“地方預案”,還需要各有關部門搞好銜接,而且銜接工作任務仍然很重,僅從人、財、物保障這個層面,就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落實。只有相關方面搞好銜接配合,儘快把各個方面的“預案”變成“實案”,才能使“預案”在緊急情況真正能夠做到“應急”管用,而不是看著“著急”,這同樣也是一個重大考驗。(久泰平)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