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為鄰里關係繼續回暖努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3日 13:55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城市中的鄰居關係並不都是冷漠的,我們在世紀城改變了這個狀況。”北京世紀城業主、社區論壇總版主朱彤告訴記者。最近兩年,朱彤所説的改變,發生在很多新崛起的社區中。樓群裏的住戶們比以前走得更近了,但卻不是你給我送一碗湯、我給你提一壺水的傳統樣式。(1月12日《中國新聞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鄰里關係是社會的基礎,這個基礎關乎國家安定和社會有序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説法,人們也非常看重鄰里關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進入到網絡、數字、虛擬時代,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老平房拆了,單位樓散了,老鄰居走,新鄰居來,高樓大廈又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加之各種專門的服務機構相繼建立,傳統的互助性的鄰里關係慢慢被淡化了,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相鄰多年卻素不相識,有的同住一棟樓卻老死不相往來的尷尬局面。過去鄰居間時常走動、串門,遇到困難幫一把,逢喜事也請大家來分享,那種其樂融融氛圍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正如有關專家提醒的是:人與人的隔離感,雖是全球性問題,但我們必須在學會承受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鄰里關係。否則,人們的生活和居住質量就會下降,甚至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極為不利。

  不同的城市,一樣的心情。儘管城市改造加速,生活節奏加快等多方面原因給新時期鄰里交往帶來諸多不便,但並是説改善鄰里關係就是束手無策。要知道:作為群居的高級動物,人與人之間其實都渴望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地過日子。誰家沒有個頭疼腦熱,哪家能做到萬事不求人。其實很多新住戶都希望認識周圍的人,但是卻苦於沒有溝通渠道。因此,我們要共同來搭建一個有利於鄰居交往的平臺,為鄰里關係繼續回暖而努力。

  首先地方政府要在硬體建設上提供支持。為市民提供機會和場所是建立新型鄰里關係的關鍵。今後地方政府在城市規劃、社區建設上要多從有利於鄰里交往出發考慮,多搭建有利於人際交往的類似公園、廣場、娛樂場那樣的平臺,多為社區成立民間組織、開展健康的民間交流活動予以支持,要通過多個平臺、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其次所在社區要為改善鄰里關係創造條件。眾所週知:現代社會中,公眾的關係是一種非熟人關係,社會成員的公共意識,對公眾生活的關注,以及所擔負的公共責任,都是以一種新型的社會方式來參與實現的。因此,社區作為最基層的一種組織,對改善鄰里關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區要通過成立“鄰里聯誼會”、舉辦“鄰居節”或組建能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各種興趣協會等,來加強鄰里間的交往、溝通、理解、信任,營造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信賴的人文環境和社區氛圍。讓鄰居們從互相認識開始,通過溝通建立友誼,促進鄰里關係的改善。

  再次所有居民都要為改善鄰里關係盡職盡責。實踐證明:鄰里關係友好和睦,其“人居場”就寬鬆適宜、心情舒暢;反之,就會感到很彆扭,難以融入“人居場”之中。同時,一個城市和社會文明程度越高,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就越緊密。因此,我們每個人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立場上,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多主動關心天天見面的鄰居,這也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基本前提。閒余時間,我們應主動走出家門,在不影響別人工作或休息的情況下,去和鄰里拉家常、話友情、送溫暖,多參加社區集體活動,從而,真正建構起雙向互動的、互相體貼的、和睦快樂的人居環境。惟有如此,才談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安居”,才有利於自己更“樂業”。也正如在首屆杭州市“鄰居節”上居民所唱的那首歌所描繪的是:“相鄰的人,溫暖的眼,柴米油鹽,我們編織一個幸福的家園……”

  鄰里關係是建設和諧社區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讓我們共同為鄰里關係回暖而努力吧!(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