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16:1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謝登科)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11日説,“十一五”期間我國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産基本條件,積極扶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廖曉軍在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會議上介紹説,“十一五”期間的農業綜合開發有三大任務:
一是以加強改造中低産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按流域或灌區統一規劃,集中連片開發,逐步提高投資建設標準,把中低産田建設成為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節水高效的高標準基本農田。
二是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重點支持競爭力、帶動力強的國家級及省級龍頭企業,特別是要加大對糧食主産區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農産品加工轉化項目的扶持力度,努力延長糧食産業鏈條,增強對優質糧食基地的帶動作用,促進種糧農民增收。逐步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
三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以改革和創新科技推廣費使用管理為突破口,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加強種子、種苗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水平與效益。
廖曉軍説,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要切實落實地方財政配套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拍賣産權等形式,鼓勵和引導項目區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對其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設籌資投勞。改革和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方式,繼續探索財政資金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方式方法,引導信貸資金和其他社會資金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
第二,完善開發機制。要大力推進投資參股經營試點,加強項目監管,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組合”的運行機制。抓緊研究制定科學、合理、規範的資金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制度,促進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進一步探索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與其他支農資金統籌配置機制。
第三,強化監督管理。要完善管理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工作。要重點抓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的貫徹執行工作。
第四,加強調查研究。要緊密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實際,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不斷解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要緊緊圍繞農業綜合開發的“十一五”規劃,落實好農業綜合開發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斷開創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新局面。(完)
上千億元投入使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五大成就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謝登科)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11日説,“十五”期間,我國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力度,調整完善政策,改革創新機制,加強科學管理,五年來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335億元,使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五大標誌性成就。
廖曉軍在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會議上分析解讀了這五大成就: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有力地支持了農村小康建設。在“十五”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中,中央財政資金429億元,地方財政資金308億元,農民、農村集體和企業自籌資金400億元,銀行貸款及其他資金107億元,吸引和帶動信貸資金及其他社會資金91億元。
二是改善農業生産基本條件,顯著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五年來共改造中低産田1.3億畝,新增糧食生産能力407億斤、棉花8.5億斤、油料26億斤,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是支持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五年來用於産業化經營項目的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達到113.5億元,佔同期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産業化發展總投入的95%,共扶持了1149個産業化經營項目,建設優質高效農業種植基地635.6萬畝,發展水産養殖面積307.1萬畝,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是提高開發科技含量,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和綜合開發效益。
五是推進改革創新,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財政支農方式。堅持把促進糧食增産與農民持續增收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多渠道、多層次吸引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轉變了財政支農方式,提高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廖曉軍説,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綜合改革、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還很艱巨。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手段,對於紮實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綜合開發能夠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示範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有效推動農村生産力的發展;能夠改善農業生産條件,降低農業生産成本,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程度;能夠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
責編:劉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