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8日 10:3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1月8日電(記者王世煥、王學江)記者不久前在陜北某村看到,在半沙化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個由10多幢別墅組成的新村,全村17戶農民全都搬進了別墅居住,這被當地領導譽為“新農村建設成功的典型”,可是,住上別墅的村民們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建別墅欠了外債暫且不説,沒有水源卻成了最令他們頭痛的問題。
在基層採訪,談起新農村建設,一些基層幹部津津樂道村莊建設外觀的整齊劃一,有的大談推廣農居樓房化的好處,但記者在農村目睹種糧農民向沒有電梯的五層樓家中搬運糧食的窘況,農民對功能不配套的“樓房化”口出怨言,有的更直斥為“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誠然,地方政府為改善農民生活居住條件,在一些經濟、自然條件比較好的村子推行新村建設本無可厚非。但是,把為農民建了幾座樓房別墅説成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典型”,未免太牽強附會,言過其實。
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特徵包括“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這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表述,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農村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了,才能説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
的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排除蓋新樓房,然而,“新樓房”並不等於“新農村”。我們在農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住進了寬敞的樓房,但是,街道上卻是垃圾遍地,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單調貧乏,賭博、迷信活動盛行,基層民主和公共設施建設很少有人關心,農民的孩子依舊失學。這些現象啟示我們,即使農民住進新樓房,但如果不能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能有效提高農民素質,倡導新的文明風尚,就不能很好地體現科學發展的觀念。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絕不能片面地理解成“建新樓房”,不能把農民住進樓房別墅就算作建成新農村了。
一些地方之所以把“新樓房”當成“新農村”,除了認識上的偏頗,還有錯誤的政績觀和浮躁的心態在作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注重實效,不能急於求成、盲目攀比、搞形式主義。各級領導幹部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注意傾聽農民群眾的要求和呼聲,著力解決農民生産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才能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真正的實惠,受到農民真誠的擁護。
責編: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