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2005發展報告:政府透明度提高 醫療爭議中前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2日 10:36 來源:

  ?望週刊消息:

  【編者按】2005年,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收尾。

  這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年。十六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宏觀調控正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高度重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有新部署,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展開,改革攻堅穩步前行。

  這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一年。讓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是今年的一大亮點。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到有關部門頻頻出臺便民利民舉措;從全國28個省區市免徵農業稅,到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以人為本理念正促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廣泛變化。

  這是和諧社會進入實踐階段的一年。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大和諧標誌,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共同追求。這一年,民生問題被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教育、衛生、房地産價格等重大問題得到高度關注。

  這是高揚自主創新大旗的一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正在成為我國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動力。我國通過宏觀調控,加強對鋼鐵、有色、電力、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依法強制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産品。同時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鼓勵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繼續限制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産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促進國內産業升級。

  這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一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路的形成,意味著我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中國廣大農村將迎來新一輪歷史巨變。

  這是改革攻堅穩步突破的一年。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擺上突出位置……2005年成為改革開放27年來改革舉措最為密集的年份之一。

  回首2005年,中國面對戰略機遇期、黃金髮展期、矛盾凸顯期所展現的治國理念和方略,正足以勾勒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共贏中國外交昭告世界

  12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訪問了重要的周邊國家馬來西亞之後,于其首都吉隆坡出席了被輿論盛讚為邁向東亞共同體“關鍵一步”的首屆東亞首腦會議。

  雖然這次峰會從提議、籌劃到召開一直被媒體爆炒為中日兩國“圍繞東亞主導權的激烈爭奪”,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2005年底中國外交的收官之作,清晰地宣示了自己建構“和諧世界”的努力。

  作為“東亞思想庫網絡”協調員單位的外交學院東亞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副院長秦亞青教授在接受《?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解釋道,中日兩國都清楚,誰爭奪主導權,誰就要給東亞帶來災難,誰就要為斷送東亞合作負最大的責任。因此,不管一些學者和輿論怎樣議論,政府都始終在杜絕爭奪,這是較明智的做法,也是實際情況。“尤其是中國,雖然是東亞地區強國,但卻一直抱著合作態度,希望通過多邊機制促進雙邊關係的改善。”

  “我們就是要尋求一種共贏狀態”,秦亞青一語中的,“這本身就是今年中國外交一個極大的亮點。”

  以“和”為貴的世界理想

  “這是中國的外交理念對於整個世界圖像的描述”,秦亞青指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想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基本秩序原則是什麼。

  在12月初外交學院舉辦的2005年國際形勢務虛會上,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門洪華博士認為,一個發展的大國不僅需要“以功為己”,更需要世界理想。中國的世界理想古已有之,這就是《禮記》所載之“大同”。作為一種萬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設計,大同理想有其普世性。

  現在,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在內的國外主流媒體已經開始頻繁地積極強調中國的世界理想,“中國現在最喜歡的用詞就是‘和諧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擁有不同觀點的國家能夠和平共處。”實際上輿論對“和諧世界”理念的關注已持續數月。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國際社會倡議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可以説是2005年中國外交理念的一大建樹”。外交學院楊闖教授接受《?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如此評價,“根據冷戰後國際關係的現實,中國提出了國際社會發展目標和願景,‘和諧世界’是對國際關繫領域核心問題──國家之間關係的革命性的主張”。

  楊闖分析道,“和諧世界”的核心內涵,一是國際關係民主化,二是要解決南北關係的發展差距問題。“和諧世界”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肯定聯合國的作用和多邊主義的價值,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衝突;經濟優先,在政治關係中去意識形態化;在國際關係中尋求雙贏,尋求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從解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來講,中國主張,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發展的世紀”。

  實際上,早在2004年10月14日,中俄聯合聲明中就已提出“為建立一個和平、發展、和諧的世界,實現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今年7月1日,胡錦濤和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發表了《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確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倡導民主和平等,聯合向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説‘不’,”楊闖認為,“這反映了中俄兩個大國對當今世界關鍵問題的一致看法和對人類發展前景的相同觀點”。

  中國國際戰略理念也以“仁”、“禮”、“德”、“和”等傳統思想為基礎,強調“和為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強調“和而不同”,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門洪華指出,中國戰略文化的靈魂是求和平、謀統一、重防禦,而道德主義、非戰思想與現實主義一道構成了中國戰略文化的思想基礎。

  “這也使我想起了中國古代的‘天下’理念中的積極因素,”秦亞青感慨道,“就是追求全球性的關懷和關照。”

  不斷地贏得共識

  構築國際“和諧世界”的思想,很容易使人想到是與中國國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築“和諧社會”密切相聯的,並從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延伸到外交領域。而建構“和諧世界”的根本落腳點,就是為國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

  外交學院外交學系主任張歷歷教授為《?望新聞週刊》作了一個統計,現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已經有40多個,總的建交國達到了166個。最新的進展就是10月25日塞內加爾與中國復交,使台灣的“金元外交”再次受挫。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發展機遇期,如果這個機遇期被重大的問題破壞掉,那就可能是台灣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美國因素。”秦亞青指出,《反分裂國家法》可以説是今年的一個“大手筆”。他向本刊透露,我們的外交充分地做了工作,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理解與支持。美國,甚至包括日本,在正式的言詞中都不支持台灣獨立,尤其是美國,表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清楚。從結果來看,化解了可能顛覆我們國內經濟發展的最大矛盾,顯示出中國的外交與政治智慧。他預計,如果沒有重大的預想不到的事件,臺海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

  同時,年內兩度舉行的中美戰略對話,也是中國外交“一個極大的亮點”。秦亞青指出,世界發展到今天,美國首先要承認沒有中國是不行的。第一輪戰略對話後的9月21日,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對中國的表述是“負責的、利益相關的參與者”。“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戰略層面的對話穩定了中美關係,”秦亞青判斷,“在布什第二任期內,如果沒有突發性事件,中美關係不會出現重大的起伏波動,這對中國戰略機遇期無疑是有利的。”

  在中日曆史問題上,今年美國輿論也開始改變了以往一味偏袒日本的態度。在2005年國際形勢務虛會上,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錢文榮介紹:一,美國主流媒體在小泉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後,發表了不少批評文章,《紐約時報》一篇題為《東京的挑釁》的社論指出,小泉的行為是對日本侵略戰爭中受害鄰國的挑釁;二,美國某些思想庫和學者也紛紛發表文章要求日本妥善對待歷史問題,如蘭德公司一位學者撰文,文章的題目就是《日本必須解決與鄰國的歷史問題》;三,有兩位美國國會議員最近也批評布什政府縱容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

  如果説大國關係是中國外交的關鍵,那麼“中國外交的首要環節就在周邊”。秦亞青指出,我們與東盟從1967年的敵對狀態到1991年開始發展關係再到今天成為全面合作夥伴,政治互信逐漸提高,東盟國家幾乎全部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東亞合作一步步前行。“在第一環上,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積極參與區域合作,主導推進東亞合作,表明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外交思想體現出地緣意識、區域戰略與經濟戰略相輔相成的顯著特徵。門洪華指出,這種思想,首先就是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內發展戰略思想,體現出以經濟為主導的戰略意識。

  因此,對於中歐、中美達成紡織品貿易協定這樣“看起來不是極其敏感”的事情,秦亞青認為具有重大意義──關係到中國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達到70%的外向型大國繼續發展的國際名聲問題。協議的達成,“最直接的利益就是紡織品不再被擠壓扣留,使國內相關行業損失減到最小”。

  以經濟為主導的戰略意識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今年也取得了重大進展。11月18日,中國與智利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智利成為了第一個與中國建立自貿區的拉美國家。

  關懷世界

  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發展必然會對世界産生深刻的影響。11月9日,胡錦濤主席在倫敦金融城市薩沃裏舉行的歡迎晚宴上表示,“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中國選擇和堅持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

  “中國的國際戰略觀念開始由內向性轉為外向性”。門洪華指出,我國由主要為自己的發展利益服務的和平環境戰略轉向與世界謀求共同發展與安全的戰略。以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強國際合作為途徑,以拓展國家戰略利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為目標。

  2005年備受關注的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終於在9月19日閉幕時通過了共同聲明,使危機的最終解決走出關鍵的一步。對此,香港《成報》有如下評論,“不但展露了中國解決國際問題的巨大活動能力和正面影響力,更顯示中國作為一個國力不斷增強的大國,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國際事務,在促進國際和解與合作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朝核問題我們更多地考慮到了整個亞太地區的利益,”秦亞青指出,因為它牽涉到諸多大國,牽涉到眾多傳統安全問題,如果能在六方會談基礎上發展成為相對機制化的傳統安全多邊安排,那麼就會化解很多矛盾,轉化很多條件。

  對於中國的崛起,現有世界大國最擔心的就是,這個越來越發展的國家是否會衝擊它們的權力和既得利益?因此他們對中國的一言一行甚為敏感。對此,胡錦濤主席和中國其他領導人近來頻繁和著重地聲明,中國要和平發展。“過去幾個月內,中國對美策略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更為溫和、審慎、合作,”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教授指出,就是在堅持中國重要利益,堅持發展中國力量的同時,儘量避免不必要的爭論,防止美國感覺自己受到挑戰。中國的態度也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布什訪華之前就向媒體表示“我們的關係是重要的關係,是良好的關係。”

  “和諧世界”強調的是解決南北國家的發展差距問題,強調中國的發展對各國是機遇。儘管中國人均GDP依舊排在世界100名之後,可是9月14日,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作出了鄭重承諾,包括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39個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零關稅待遇,減免窮國債務,今後3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今後3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培養3萬名各類人才等五大舉措。“中國現在的援助、培訓規模是歷史上沒有的,”張歷歷告訴記者,“有些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比如對非洲給排水人員的培訓,工作做得非常紮實。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中國今年是比較突出的。”

  從1月2日中國政府對印度洋海嘯受災國新增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開始實施,到12月27日我國第三批警察防暴隊員將奔赴海地維和,國際社會已經開始積極評價這個負責任的大國。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伊萬?梅代羅斯在接受《華盛頓觀察》週刊採訪時説,“中國已經越來越多地意識到本國利益與重要大國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國官員開始強調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之間,需要對國際社會‘共同承擔責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強調國際主義,80年代強調以國家利益為核心,我感覺現在我們要把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再次協調起來,”秦亞青指出,“這樣我們真正長遠和平發展才有根本保證。”(文/本刊記者 劉新宇)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