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劉念友拒絕接受捐款的背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9日 15:13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慶開縣山村教師劉念友從教28年,每年都在資助自己班上的貧困學生。他的班上也從來都沒有因為錢而輟學的學生。最近三年,每逢假期,他都會到鎮上煤礦下井挖煤。他挖煤掙的錢除了供兒女上大學外,全部用來給自己班上的貧困生交學費、買學習用品、買新衣服,但他自己卻天天吃白開水泡飯和鹹菜。下井挖煤3年資助貧困生,這一感人事跡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讀者來信來電,要求給劉念友捐款。而劉老師卻善意地拒絕了,不接受的理由是,那些沒錢讀書的學生更需要捐助。

  尤為發人深思的是,當很多網友提議他參加今年的“200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時,劉念友卻回答,“我差得太遠了。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教師,做的事情也是極為平凡的小事情,跟他們比,相差很遠。”無獨有偶,河南籍青年、湖南懷化學院學生洪戰輝,一名普通在校大學生,12年來曆盡艱辛,將一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棄嬰一手帶大,並且還不時地資助別人,感動了幾乎所有中國人。洪戰輝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許多好心人都紛紛向這對兄妹伸出援助之手,有人積極給予捐款,有人提出幫他撫養妹妹,各個媒體亦是爭相報道這個典型事例。然而,曾經用打工收入幫助別人的洪戰輝,卻拒絕了大家的善意救助,明確提出他可以養活自己和妹妹,不需要社會捐款。正如洪戰輝在寫給讀者的信中所説,苦難和痛苦的經歷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於艱難中而又無力掙扎出來的人們,他們才是我們現在需要幫助的!在網上調查中,洪戰輝已經被多數人視為是國家和民族需要的社會道德偶像。洪戰輝卻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其實我覺得我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很平凡、很平常的孩子,做的也是普通人應該做的。

  當一個個動人的事跡被發掘,當一個個道德楷模被頌揚,當輿論爭相吹捧成慣例,當社會事後捐助成常態,我們的“社會道德偶像”卻選擇了拒絕,這不能不説是天大的遺憾,也不能不説是難能可貴的進步。誰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呢?“錢要用在刀刃上,我的錢只給最需要幫助的人”,不以錢財多寡,不論幫助對象,讓愛充滿人間,這是經常聽到的話。遺憾的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卻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溫馨的祝福和實在的幫扶總是姍姍來遲。“普通人”只有具備了“不平凡”的新聞價值,才會迎來眾多的關注和救助。而這個時候,“楷模”往往已經不再需要捐助。何以出現如此怪現狀,或許,洪戰輝的話更具代表性,我覺得有些人不是為了幫助,是為了展現自己,是為了自己那種感覺。

  找尋我們身邊那些生活困頓的人們,改變他們或生活困苦、或流離失所、或孤獨無助的困境,把希望的陽光和幫扶的溫暖,用實際行動播撒給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或特殊人群,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身邊,依然有很多貧困交加的人、茫然失措的人和抑鬱重重的人,只需一個攙扶、一句指點或微薄資助,就足以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可是很多時候很多人卻對平凡的人視而不見。既然我們都是有愛心的人,為什麼不把愛心送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呢!還是多關注那些默默無聞且最需要救助的人吧,不要總是跟“名人”風,更不要借此類轟動效應為自己“貼金”,因為社會需要真正的溫暖,還是讓最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救助為好,而不要總是為追求“錦上添花”而遺忘“雪中送炭”。

  總會有很多人、很多事讓我們感動,但伴隨感動的背後卻是全社會的冷漠。那些動人心魄的人和事,之所以成為新聞、備受推崇,既讓我們看到了久違的社會良知,更讓我們看到了人心冷漠的現實和救助體制的漏洞。倘若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暖,我們的救助機制健全,絕不至於出現這樣動人心魄卻沉痛悲愴的現實,讓“沒有固定生活來源的大學生扛著殘缺與苦難”,讓“山村教師下井挖煤3年資助貧困生”。我們需要感動,但不需要如此的感動。(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