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1日 06:47 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長 黎建飛
●解決農村養老的有效方法是要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依靠社會的力量和長時期的養老基金積累保障農村的老人安度晚年
目前的家庭養老方式不適應家庭作為養老的基本單位,在我國農村最為普遍,養兒防老成為根深蒂固的傳統社會意識。但這种家庭保障機制具有不穩定性,家庭中主要勞動力的病殘或者子女的早逝都可能導致家庭保障機制的瓦解。
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引發了一系列與農民家庭養老相關的重大社會變遷,家庭養老方式突顯其不適應性。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流動,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流往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打工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外出打工的青年農民雖然也擔當了贍養父母的責任,但與先前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內所能為老人提供的生活幫助已相差很遠。由於經濟上的相對獨立,青年農民婚後即與父母分家另過也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計劃生育政策的有力推行,使家庭更趨小型化。而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愈發明顯,農村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漸加大,原來的養老模式受到嚴重的衝擊。農村的養老方式並未與經濟保持同步發展,引發一系列農村養老的現實問題。
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保障老人安度晚年
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解決家庭養老的分散性、不穩定性和脆弱性,依靠社會的力量和長時期的養老基金積累保障農村的老人安穩地度過晚年。
在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上採取政府組織引導和農民自願相結合的方法,逐步加大法律的強制性以體現社會保險的特徵。但在養老保險費的交納上,根據農村勞動者經濟條件差別大、收入不穩定的實際情況,在參加保險的年齡、繳費的時間及數額、集體補助的比例上體現出靈活性。農村養老保險由勞動者的基本養老保險、集體的補充養老保障、個人的儲蓄和家庭的保障與照顧相結合來共同承擔。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建立個人賬戶,根據個人賬戶的積累總額確定相應的領取標準。同時,為了適應農村勞動力亦工亦農、亦商亦農和農村人口從事務工、務農、經商,流動性大的實際情況,要求農村中各類人員都統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一體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關係隨人遷移,勞動者本身不會因流動而失去保障,有利於勞動力的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按照國家政策扶持、農民自我保障、集體輔助保障的原則,建立起低交費、廣覆蓋、適度保障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