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馬凱解讀我國“十一五”若干重大戰略任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0日 14:10 來源:

  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回首即將走過的新世紀頭五年,這是我國歷史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為我們指明了奮鬥目標和前進航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破解“三農”難題

  《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馬凱主任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蘊涵著四個新的思想和思路。

  第一,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從人口結構看,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和難點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農村和農村居民。“三農”問題難就難在眾多的且不斷增加的農村人口與有限的且越來越少的農業生産資源的尖銳矛盾。在解決溫飽的階段,“三農”問題可以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解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解決“三農”問題就難有大的突破。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層次,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把農業生産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循環中,把農村發展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統籌考慮。

  第二,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破解“三農”問題。總體上看,我國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順應這一趨勢,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從“十一五”開始,要逐步建立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包括財政對農民的直補機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以及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機制等。

  第三,通過明顯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破解“三農”問題。二十多年來,我國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農村面貌的改善不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更為落後。我國人口眾多,即使今後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仍會有4億到5億人居住在農村。因此,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減少農村人口的同時,也要把農村建設好,加強農村道路、通信、電網、飲用水、沼氣、垃圾收集處理等方面的建設,通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的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整體面貌。

  第四,通過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的範圍破解“三農”問題。長期以來,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較多,而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一五”期間要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扶貧減貧力度,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建議》要求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 

  馬凱強調指出,産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增長中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整體素質不高和運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産業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是:從三次産業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從産品結構看,高消耗産品、粗加工産品、低端産品還佔主體地位,貼牌生産的産品佔相當比重,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從企業組織結構看,“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在某些行業依然突出,企業間、産業間的專業化分工不細,規模化經營水平不高,配套協作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産權、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這三個“缺乏”集中起來就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所以,《建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這是《建議》的一大亮點。

  第一,要充分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要性。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的較量。一些主要國家為了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都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比如,美國把保持科學技術的前沿領先地位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英國提出必須確保基礎科學的優異和強大,日本確定了科技創新立國、知識産權立國的戰略,韓國提出要在國家層次上制定和執行以科技為基礎的政策等等。如果我們跟不上科技進步的步伐,就會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難以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第二,要充分認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緊迫性。目前我國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勞動力、資源和環境的低價格,主要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換來微薄收益,成為低端産品的“世界工廠”。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後,我國各種生産要素和資源性産品的價格將呈上漲趨勢。由於資源短缺,淡水、土地的價格要上漲;要保護環境,環境的成本要上漲;要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成本也會提高。同時,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以及俄羅斯、東歐國家經濟的恢復,世界石油和其他礦産資源的價格都要上漲。這些都將弱化我國現有的競爭優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因此,必須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帶動轉變。

  第三,要全面把握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自主創新,不是放棄技術引進,而是要強化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且還包括産業創新、産品創新和品牌創新。自主創新,也不是一切領域都要原始創新,而是發揮優勢,有些領域要盡可能實現原始創新,有些領域要實現集成創新,有些領域要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實現再創新,有些領域要通過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實現産業産品生命週期的再創新。自主創新,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重點跨越。自主創新,不僅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科技領域的重點任務,也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是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 

  第四,要加快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要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要加強國家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搭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平臺。要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政策,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要健全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力度,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

  明確區域功能定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建議》總結了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發展方面的經驗,完整闡明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佈局,這就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建議》提出要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等四大機制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馬凱著重強調説,《建議》提出,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他表示,功能區的提出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新思路,也是《建議》的一個新亮點,體現了黨中央高瞻遠矚、謀劃全局的戰略思維,體現了對區域發展規律認識上的深化。

  第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差距,不是簡單地縮小區域間經濟總量上的差距,最終目的是逐步使居住在不同區域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有就業和參與發展的機會、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都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按主體功能構建區域發展格局,打破了長期以來把做大經濟總量作為出發點和唯一目標來縮小區域差距的傳統觀念,把協調發展的實質定位於“人”,而不是地區生産總值,是“一切為了人”的思想和要求的具體落實。因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要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做大其分母;也要樹立人口流動的理念,逐步促使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發展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區域的人口逐步轉移,縮小其分子。通過發展經濟、人口轉移、財政轉移支付等多種途徑,逐步縮小不同區域之間人均收入、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二,充分體現了突破行政區謀發展的理念。以行政區為單元推動經濟發展、制定政策及評價標準的方式,雖然有利於調動行政區的積極性,便於區域政策的操作,但很容易導致發展條件不同的地區之間盲目攀比,對地區發展的評價也有失客觀。我國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集聚産業和人口的能力不同,發展的內涵和要求也應該不同。比如,對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應該評價其經濟增長;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就不能把經濟增長速度作為首要的評價指標,而應主要評價其生態環境保護的績效。

  第三,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謀發展的理念。我國相當一部分國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並不適合大規模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對這些地區來講,實現第一個翻番、達到人均1000美元,生態環境已經不堪重負;若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實現第二個翻番、達到人均3000美元,勢必大大超出其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帶來生態環境的更大破壞。因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是“遍地開花”,不是每一寸國土都要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按照功能區域構建區域發展格局,就是在全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上,既要有開發,更要有保護,引導經濟佈局和人口分佈適應自然,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逐步實現“一方水土”與“一方經濟”、“一方人口”相協調。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建議》從資源環境狀況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已經上升到現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主要矛盾之一齣發,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

  馬凱指出,我國資源相對不足,維繫人們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資源人均佔有量很低,許多礦産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且資源的時空、地域分佈不均衡。同時,我國目前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又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不足的矛盾。資源瓶頸約束若得不到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發展將難以持續。他強調,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議》的一個重要亮點。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發展循環經濟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重大舉措,是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也是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

  馬凱指出,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和重點包括:在資源開採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産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馬凱表示,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各級各類規劃的編制,通過實施規劃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要研究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制定用能設備能效標準、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範,以及強制性能效標識、再利用品標識等標準。加大執法力度,逐步將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實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實行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

  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著眼于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任務。

  馬凱強調,《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從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等為著力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取得新進步。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充分體現了維護社會公平和加強公共服務兩個思想。

  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目前我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影響社會公平的問題已十分突出,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不僅會挫傷積極性,而且可能會影響社會安定團結。《建議》從維護好和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作為一條重要原則貫穿始終。在發展教育、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以及建立健全促進公平的體制機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要更加突出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健全並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務,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特別是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更為短缺。《建議》針對這一問題,著重強調了要實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各級政府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強化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改革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制度,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

  馬凱表示,據此,《建議》提出了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馬凱最後強調指出,《建議》還提出,要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這既是“十一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完成戰略任務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進一步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緊緊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加倍努力工作,迎接新的挑戰,使我們國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朝著現代化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責編:曉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