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保住現有的15.89億畝基本農田 形勢不容樂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4日 14:11 來源:

  國土資源部消息:

  聚焦15.89億畝基本農田──基本農田保護新形勢新走向

  全國在冊的基本農田面積為15.89億畝。這個令人深思的數字,公布於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會議上。

  與《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1996~2010)確定的16.28億畝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對比,現有的基本農田比規劃指標凈減少3900多萬畝。如果按基本農田中實有耕地只有15.36億畝計算,凈減少的絕對數更大。其中,27個省(區、市)的基本農田面積出現減少,16個省(區、市)的在冊基本農田面積低於規劃確定的指標。

  基本農田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是耕地保護的重中之重,其權威性和嚴肅性不言而喻。面對“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的總要求,自2001年基本農田保護區調整劃定,至2004年年初開展全國基本農田保護檢查,短短兩年多時間,我國基本農田年均減少1000多萬畝。“保命田”減少速度如此之快,誰能無動於衷?

  3900多萬畝基本農田哪去了?

  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確立以來,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今年4月,世界糧食計劃署對中國長達25年的糧食援助畫上了句號。曾經有國外專家預測,中國進入21世紀後,為了養活10多億人口,可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而中國在即將邁入“十一五”時,已由糧食受援國變為糧食援助國。停止援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糧食産量持續增加。

  作為耕地中的精華,基本農田幾乎承擔了全部糧食生産任務。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我國糧食産量雖然發生了較大的起伏,但糧食生産能力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去年,在一系列支農政策的拉動下,糧食産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原因之一就是作為糧食生産的載體和基礎的基本農田得到了保護。嚴格的“紅線”制度,也使各地將目光轉向存量土地挖潛,做起了節約集約用地的文章。基本農田不得隨意佔用,對廣大農民生産和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基本農田面積虧空3900多萬畝呢?

  全國基本農田保護檢查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以來,因城鎮村非農建設用地調整基本農田面積425.4萬畝,各類非農建設違法佔用基本農田面積116.25萬畝。一些地方在執行生態退耕、綠色通道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政策時,沒有很好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隨意擴大生態退耕範圍和綠色通道建設的寬度,違規佔用基本農田植樹造林、發展養殖業,各地在基本農田上植樹造林近930萬畝,綠色通道建設近180萬畝,發展養殖業近255萬畝。

  同期,各地補劃基本農田1886.55萬畝,而補劃的基本農田普遍存在佔優補劣現象,新補劃的基本農田大部分位置偏遠、質量不高,糧食生産能力有所減弱。這對於全國現有耕地中高産田僅佔28%,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周邊、交通主幹道和部分江河沿線基本農田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含量超標嚴重的現狀來説,無異於雪上加霜。

  目前全國基本農田已不足16億畝,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還有部分基本農田在25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還林。而高質量的基本農田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面臨建設佔用的壓力不斷增大,並且這些地區耕地後備資源短缺,補充難度也很大。

  統計數字雖然較為幹巴,呈現給我們的卻是異常嚴峻的現實。難道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繼續付出資源利用過度的代價,基本農田減少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保住現有的15.89億畝基本農田,形勢不容樂觀。

  要不要保這麼多基本農田?

  記者曾隨全國基本農田保護檢查工作督察小組赴部分省(區)檢查工作,所到之處,“將基本農田保護指標降下來”的呼聲不絕於耳,理由不外乎“當前正逢發展的大好時機”,“少保一些基本農田,多留一些發展空間”等等。難道,基本農田這道“紅線”真的成了阻礙發展的“絆腳石”?

  民以食為天。16億畝左右的基本農田底線,是按照我國到達16億人口峰值時人均1畝基本農田來測算的,不能有絲毫動搖。縱觀不少經濟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佔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良田的規模並不成正比。事實上,只有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住了,糧食安全有保障了,其他各類工作才能穩步推進。

  以退耕還林這項重大的生態建設舉措為例,貴州省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多次實施陡坡耕地還林,卻屢退屢耕,幾經反復。關鍵在於沒有解決好糧食保障問題,把那些不該退的好田地也給退了,老百姓吃不飽肚子,就會走砍林墾田的老路。而2000年以來,貴州省堅決禁止在25度以下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中植樹造林。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住了,糧食播種面積穩住了,糧食實現基本自給,全省生態建設因此沒有再出現反彈。其實,貴州省有足夠的山種樹,何須再把樹種到田裏?

  近兩三年來,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始終保持良好勢頭,主要經濟指標不斷躍上新臺階。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的全部財政收入相當於2002年全年的收入。在經濟社會快速穩健發展的同時,截至2004年年底,河北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達8851萬畝,比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8805萬畝保護目標高出46萬畝。這就足以説明,嚴守基本農田“紅線”不僅不會妨礙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如果保護與發展的關係處理得較好,往往會取得多贏的局面。

  曾培炎副總理就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明確提出,要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這一要求完全可以做到。四川省成都市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對未來15年全市各類用地需求進行了科學預測,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完全能保證全市現有耕地和634萬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所提高,佈局能夠落實。

  全國要不要保這麼多基本農田?我們只能也必須這樣斬釘截鐵地回答是:要!

  靠什麼保住現有基本農田?

  保護基本農田,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單純靠行政命令來強行指派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顯然難以真正保得住、保得好。

  一套責、權、利相結合的基本農田保護新機制呼之欲出。

  “責”就是明確地方政府保護基本農田的責任。國務院即將出臺省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由省級政府對規劃確定的本地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總責。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落實保護責任和措施,制定考核辦法,明確考核指標和標準,進行目標考核。“權”就是在承包農戶的土地證書上標注基本農田面積,明確其權利和義務。當非農建設項目不得不佔用基本農田時,必須向農民支付更高的徵地補償。“利”就是制定基本農田保護利益激勵措施,使保護工作與地方和農民的利益挂起鉤來。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要向基本農田保護成效突出的地區傾斜,對基本農田保護先進進行表彰和獎勵,制定基本農田保護與農業相關補貼的挂鉤政策,對基本農田保護給予經濟鼓勵,確定一些集中連片、優質高産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重點監管和重點投入。行政、法律、經濟手段三管齊下,基本農田保護的力度明顯加大。

  在福建省莆田市,一畝基本農田投資建設後,如生産糧食可增産100公斤左右,降低生産成本20%,提高經濟效益超過20%。經過整理建設的基本農田已成為外資企業和個體私有經濟投資農業的熱土。莆田市所轄的仙遊縣鍾山鎮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一完成,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馬上與項目所在的村簽訂4000畝土地承包合同,種植蔬菜出口。這個公司每年支付給農民的租金每畝地500元,並向村集體經濟組織繳納一定的管理費。與之同時,農業實現集約化經營、産業化生産,農民被企業聘為農業工人,收入增加好幾倍。

  對農民來説,耕作優質農田,收益明顯增加;對企業來説,田、水、路、林、村綜合配套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為實行集約化經營提供了載體;對地方政府來説,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承擔得越多,得到的各種資金補貼就越多,保護不再是沉重的負擔。

  莆田市對每年安排實施的3萬至5萬畝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要求項目所在地的縣級政府出具30年內不改變項目區農業用途的承諾函,保證建成後的基本農田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

  以建設促保護,基本農田從偏重數量保護到數量、質量、生態並重管理,基本農田由一定期限內的定量保護,轉變為永久性的定位式保護,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長效保護思路。

  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風風雨雨走過的十幾年,正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創造出舉世稱奇的發展奇跡的十幾年。快速發展為嚴格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內涵;嚴格保護為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我們為資源被過度消耗感到不安,為資源不當使用帶來的種種危害而擔憂。歸根到底,嚴格保護資源的措施還不夠有力。當我們學會冷靜地反省我們的發展觀、資源觀時,保護耕地資源特別是基本農田,堅決捍衛“紅線”,就被賦予了一種穿透時空的責任和力量。

  站在新中國“十一五”規劃的起點上,15.89億畝基本農田,直接關係到科學發展的觀念能否得以貫徹落實,關係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為了15.89億畝基本農田順利地傳給子孫後代,我們當責無旁貸地負起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的歷史使命!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