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7日 09:01 來源:
新華網10月17日消息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表韓咏紅撰寫的文章,從複雜的角度分析中美關係。文章説,在中美這一對當前和未來超級大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對抗,複雜程度史無前例。世人最多只能指望“冷和平”,最壞情況則是軍事衝突。文章問道:中國能否超越歷史,創造一個“和平崛起”的先例,
如同它以27年取得今天的成績一般,令世人驚嘆?
在美國霸業史上,三個主要對手(英國、德國與蘇聯)代表的都是歐洲的陽剛文化。中國的“陰柔”,是美國所不熟悉,難以捉摸的。
在中美這一對當前和未來超級大國之間,既有合作,也有對抗,複雜程度史無前例。世人最多只能指望“冷和平”,最壞情況則是軍事衝突。
豬肉多少錢一斤?
美國財長斯諾本週在中國訪問,美國經濟首腦的這趟中國行,被一些人稱做“事實調查之旅”:在8天時間裏,斯諾走過中國東、西、北三個地區,從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到西部工業城市成都;從人口不到4萬人的小鎮,到四川民航飛行學院;最後回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做高層接觸。
在與中國進行更多磋商談判以前,美國的金融代表團顯然有意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尤其是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斯諾這趟訪華不乏“深入群眾”色彩。據報道,斯諾走訪成都木蘭鎮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以了解合作社在中國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還和農貿市場的攤販交流,詢問“豬肉一斤多少錢?”。
斯諾的訪問,啟動了新一輪中美高層的頻密接觸。今年中以來,兩國領導人的互訪動作始終不間斷,美國國務卿賴斯、副國務卿佐利克、太平洋艦隊司令法倫先後造訪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上個月中也與布什實現了紐約會晤。
雙方密切接觸的態勢10月進入小高潮。美國三個財經要員斯諾、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與美國證券交易會主席考克斯訪中以後,美國防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將在本月18日至20日實現他2001年上任以來的首次對華訪問。
下個月,美國總統布什訪華,估計也將拉近兩國關係。
不過,這種密切的來往和“親密”還有明顯距離。中美高層頻繁相互“摸底”,可能説明雙方還摸不到彼此的“底”。
影響中美關係發展中的不明朗因素是:美國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對華戰略。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與政治發展方向,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在外界看來也不夠明確、透明。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安全研究項目主任朱鋒受訪時則説,頻繁的高層互訪只能説明兩國關係“重要”,並不表示關係“親密”。
正因為關係不親密,缺乏常設性溝通機制,領導人才需要這樣“跑來跑去”。
是敵也是友
當中國官員與學術界在思考中美關係發展時,往往抱有這樣的共同認識:歷史中每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所引起的世界權力版圖改變,無一例外都隨之以重大人為災難。要避免類似災難重演,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與正崛起的中國之間的關係,中美在今後數十年以及更長時間裏是合作還是對抗,將決定本世紀的歷史。
這種認識使學者們更審慎看待中美關係發展,對於這種關係的現狀,一種看法認為中美關係正處於面向積極的微妙轉型。此外,也有受訪者強調“關係複雜”一詞。“複雜”的説法,應合5月底布什對中美關係的論述。
中美關係在911事件後,經過了4年的穩定期。兩國經貿日益緊密,中國商品填滿美國超市購物架,加入世貿組織的中國也融進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中美在朝核問題上幾乎是“盟友”,在伊朗問題上美國需要中國配合。
另一方面,來自美國的“中國威脅論”始終沒有停歇。美國對能否保持其唯一大國地位的擔憂經常轉化成為對華關係的話語和具體政策,這造成中海油在收購優尼科案中鎩羽而歸。在美國國會的辯論中,人民幣幣值、中國紡織品經常成為攻擊中國的話柄。
在更為敏感的軍事領域,五角大樓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將中國刻劃成野心勃勃、熱衷於軍事準備的大國。本週,中國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後,馬上有美國戰略專家提出中國的航天事業未來可能挑戰美國的太空領導地位。
清華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楚樹龍受訪時説,中美關係自冷戰結束以來,仍處於不確定中。中美究竟是友好合作還是矛盾對抗,都不確定。
從中國的角度看,美國始終沒有明確其對華戰略,美國政府則認為中國一直在發展變化,中國自身走勢不明,美國相應的對華政策也就無法確定。在兩國關係中既有接觸、對話、合作的一面,不過,在一些議題如台灣問題,人權問題等方面,兩國間也互不相讓,甚至鬥爭。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説,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在國際關係史中沒有先例。
然而,“複雜”不是可以樂觀的理由。“複雜”關系裏蘊藏的多種因素,任何一種發展導向的可能性都存在。
現在與未來大國間的疑慮
在觀察中美關係的時候,金燦榮提到美國的經驗。
他説,美國歷史上的三個對手:英國、德國與蘇聯,三者皆代表歐洲的陽剛文化。而帶陰柔文化特徵的中國,恰是美國前所未遇的對手。全新的歷史情況,決定兩國關係不能以西方一般簡單生硬的標準理解。
美國與中國,都必須學習與這個對手相處,熟悉彼此的環境與話語。斯諾等美國官員頻密訪華,表現出美方加強認識的意願,也説明布什總統所代表的“現實派”在美國政壇佔據上風。
中美如何增信釋疑?楚樹龍提出,中國至少可以把自身實行軍事現代化的目的説清楚,提高透明度以消除外界的疑慮。
吊詭的是,中國非但不是野心勃勃的“軍事家”,反而是謹慎進入現行秩序的國際新成員。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紀梭在他的著作《超越純真年代》裏這麼寫道:中國所做的幾乎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美國的穩定。相反的,美國能做很多事情來造成中國不穩定。
這是兩國實力差距的現實。出於對自身脆弱性的敏感,中國不可避免地會尋求其他方式來取得與美國的實力平衡。在美國看來,中國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廣交朋友,中國與俄羅斯、東歐等進行能源合作,不論有意無意,都可能導致對美國領導地位的威脅或挑戰。
同樣的,美國宣稱對台灣的“義務”,據中國學者評估也同樣産生遏制中國的效果。
古話説“一方漲,一方消”。圍堵和遏制中國崛起的聲音,背後存在同樣的邏輯。在國際學界有種看法,認為相對力量的轉變必定導致衝突。這一觀點意味著,在中美這一對當前和未來超級大國之間,人們最多只能指望“冷和平”,最壞的情況則是軍事衝突。
中國能否超越歷史,創造一個“和平崛起”的先例,如同它以27年取得今天的成績一般,令世人驚嘆?
學者告訴我們,美國的對華戰略基本架構是維持全面的接觸,維持建設性的工作關係,另一方面,對中國的軍事發展、台灣問題,中國的戰略影響仍維持警覺性的關注。
朱鋒説:“(中美)一些基本的了解還是有的,只不過,各自永遠都抱有疑慮。”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