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焦點訪談]神六飛天 舉世矚目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2日 19:56 來源:CCTV.com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今天上午9時整,神舟六號托舉著費俊龍和聶海勝兩位航天員成功飛向太空。從神五到神六,中國載人航天又邁出了一大步。節目中,記者採訪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等專家。

  發射神舟六號飛船的火箭和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火箭相比,有多處改變。這些改變將使火箭更安全、可靠,也更舒適。其中,安裝在火箭的中部和頂部的兩組攝像頭,不僅使觀眾看到了火箭升空時美麗的畫面,也讓科研人員更清楚地觀察到火箭和飛船的運行情況。

  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了多種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的設備,以保障航天員順利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據了解,這次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完成三項主要任務: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科學試驗、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繼續考核和完善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的功能和性能。

  從神一到神五,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成功邁出了第一步。有關專家表示,如果這次神舟六號飛船安全返回並順利完成預計任務,就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開始起步。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焦點訪談》將繼續播出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相關報道。

  [詳細內容]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今天上午9點整,真可以説是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帶著中國航天員40歲的費俊龍和41歲的聶海勝成功的飛向太空。今天,您或許一直在關注著“神六”的電視直播,也可能只是聽説了成功發射的喜訊,然而此刻我想你不會錯過《焦點訪談》多路記者為您採制的許多不同於直播的獨家內容。現在我們先來看記者張自力在上午9點飛船發射的時候從獨特的角度拍下的鏡頭。

  記者張自力:這裡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在是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號上午9點整,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正乘坐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帶著億萬中國人的期盼和祝福飛向太空。

  解説:神舟六號順利升空,讓我們再來回顧英雄出征的時刻。

  記者張自力:這裡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員公寓,這座公寓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問天閣”。兩年前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正是從這裡出發,圓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今天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也將從這裡出發趕赴飛船的發射場地,再續中國人的問天之旅。

  費俊龍:總指揮長同志,我們奉命執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

  總指揮長:出發。

  費俊龍、聶海勝:是。

  指揮員:10、9、8、7、6、5、4、3、2、1,點火,起飛。

  畫面(發射場景2)

  解説:9點02分39秒,一級火箭和二級火箭分離。

  9點09分43秒,火箭和飛船分離,飛船準確入軌。

  大家看到的這兩個鏡頭是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時沒有看到的,這兩個畫面都是由安裝在火箭箭體上兩組特殊的攝像鏡頭拍攝的,它們分別被安裝在火箭的中部和頂部,這次安裝的兩組攝像頭不僅使我們看到了這樣美麗的畫面,也能讓科研人員更清楚的觀測到火箭的運行情況。

  記者李玉強:據了解,這枚發射神舟六號飛船的火箭和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火箭相比,除了多了這兩組攝像頭之外,還有17處的改變,那麼這17處的改變使這枚火箭更安全、更可靠,同時也更舒適。

  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一些改動的話,主要是為了提高可靠性,確保安全性;還有一條就是增加航天員飛行的舒適性。

  解説:今天,我們的航天員乘坐的這枚更舒適的火箭在9點21分進入了預定軌道,飛船在繞地球飛行第五圈時變軌成功,飛船由橢圓形軌道進入圓形軌道,這意味著神舟六號飛船飛行任務的真正開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今天,你們都高興地看到我們已經有兩個航天員安全地進入了巡航軌道,船、箭已經正常分離了,這裡我很有把握地跟你説我們的飛船是很好的,我跟航天員説了“你們可以盡情地在上面觀賞我們美麗的地球,可以給我們照一些很好的照片拿下來”,這就意味著我們第一期的工程結束了,我們可以進行更多人、更多天的活動。

  解説: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開始起步,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突破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從神舟一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再到神舟五號飛船將楊利偉安全送回地面,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這次神舟六號飛船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開始起步。

  記者李玉強:這次“神六”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神舟六號可以説是第二步的第一次飛行實驗,所以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次是上兩名航天員,要飛行多天,也就是進行多人、多天的,而且他們要穿艙,就從返回艙出來到軌道艙。

  解説:今天下午17點30分,航天員費俊龍開始進入軌道艙。

  記者李玉強:我們現在可以從大屏上看到飛船已經飛行了第六圈了,這個時候航天員已經打開了艙門,進入了軌道艙。

  我們現在看到航天員已經進入軌道艙了,這意味著什麼呢?

  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這意味著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的最顯著的差距就是航天員進入軌道艙,開始了在軌道艙的實驗和生活。

  解説:軌道艙能否保障航天員的生活和工作,航天員在軌道艙裏的生活和工作會對飛船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王永志:來回人的一走動,在飛船裏,對船的姿態它是有影響的,你一動,那小船不大,8米長,不到3米寬,它是一個漂浮狀態,你使勁腳一蹬,它就得運動,姿態就變,甚至你勁大了把船弄翻了。在這種情況下,飛船的姿態控制規律是什麼,我們這套姿態控制方式能不能穩定住,你怎麼動,我的船也不會翻,這都有待考驗,這都是關鍵技術。但是地面還無法實驗、無法驗證,在地面對地球引力無處不在,你無法擺脫它,它造不成一個長時間的失重環境,所以只有上天做,上天做這一次就是機會,就要解決這個問題。

  解説:這次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較我國以往的航天實驗有三大特點:一是多人、多天載人的航天飛行;二是航天員首次進入軌道艙;三是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科學實驗,為了保證飛船的安全可靠,科研人員在地面上已經做了處分的準備。

  記者李玉強:這個是一個飛行訓練模擬器,我進的這裡邊是軌道艙的一個模擬器,那麼這裡跟神舟六號飛船的軌道艙是完全一樣的,包括這些裝置,這裝置後邊的各種各樣的設備,包括裝置的材料和顏色都是完全一樣的。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鄧一兵:第一個就是咱們可以看到的這個設備,這個設備是叫供氣調壓,供氣調壓這麼一個設備。

  記者李玉強:它是幹什麼用的呢?

  鄧一兵:這個設備主要就是來保證艙內航天員大氣有合適的氧分壓,另外還有一個合適的總壓力。這個裝置也是用來進行大氣控制的,它是由一個風機和兩個凈化罐來進行控制的。

  解説:9點35分,地面的醫監醫生和航天員進行了第一次天地通話。

  醫監醫生:02,我是醫監醫生。

  02:02到。

  醫監醫生:從地面觀察你狀況很好,各項生理指標正常,你自我感覺怎樣?

  02:我感覺良好,完畢。

  醫監醫生:明白。

  記者李玉強:這個通話每天要進行幾次呢?

  航天員系統醫監醫保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蓋宇清:我們每名航天員每天大概有規定的是兩次通話,一次相對簡單,簡單問一下,然後有一次是比較詳細地檢查。

  解説:地面的醫生不僅可以通過通話來掌握航天員在天上的情況,還可以通過設備隨時檢測航天員的體溫、血壓等各種生命體徵。

  記者李玉強:這些生理數據信號是通過什麼方式傳下來的呢?

  航天員系統醫監設備分系統第六研究室副主任韋明:這個主要是通過生理信號測試背心,就是航天員貼身穿著,這個上面就固定了一些像心電、呼吸、體溫的一些電極。

  記者李玉強:航天員貼身要穿這樣一個背心嗎?

  韋明:對。

  記者李玉強:兩個航天員都要穿這個背心?

  韋明:對對對,他們每個人穿一件,然後通過這個上面的電極,然後再通過一些電纜,連接到我們艙內的一些設備上,然後再通過整個遙測傳送到地面。

  記者李玉強:航天員要貼身穿它,那這個東西睡覺的時候會不會硌呢?

  韋明:不會的,因為在空間飛行的時候,在失重的狀態下,在睡眠的時候人也都是處於漂浮狀態,所以不會硌到航天員的身體。

  解説:第一次真正的漂在空中,第一次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這許多的第一次讓我們對神舟六號飛船的飛行充滿了期待。

  演播室主持人:“神六”的太空之旅比起“神五”來説似乎更加讓我們充滿期待,航天員第一次走進軌道艙是什麼樣的感覺?在多天的太空飛行中他們怎麼生活?兩個人如何交流?經歷多次的晝夜更替對他們的心理有沒有影響?這些我們都將在這幾天的《焦點訪談》節目中持續不斷的為您報道。

責編:陶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