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3日 13:15 來源:
?望東方週刊消息:
龍卷風、海嘯、暴風雪,短短一天之內,紐約由酷暑跌入冰河世紀,屍橫遍野……這是美國科幻電影《後天》所展示的情景。
如果説2004年公映的《後天》還是將來時態,那麼僅僅一年之後的2005年8月,人們驚恐地發現,“後天”已是現在進行時。
美國南部遭受颶風襲擊,兩萬人失蹤,估計死亡人數超過一萬,新奧爾良市滿目瘡痍,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
與美國歷史上遭受的數次嚴重襲擊不同,這次襲擊的主角,變成了具有華麗名字的大自然怪物“卡特裏娜”。
還與以往不太一樣的是,這一次,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成為了令全世界深深同情的受援國。
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宣佈,至9月6日,已有9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遭受颶風災害的美國提供了各類援助,其中不乏亞、非、拉國家:委內瑞拉提供了100多萬美元的援助,加蓬和吉布提分別捐出50萬美元,斯裏蘭卡、馬爾代夫和美洲國家組織分別援助了2.5萬美元現金……
中國的援助令人矚目。8月3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布什總統,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布什總統、美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慰問。
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9月4日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謝偉森遞交了中國政府決定向美國政府提供500萬美元救災現金援款和一批救災物資的照會。
據《?望東方週刊》了解,此次對美援助,中國官方與民間兩個渠道都積極行動了起來。
第一次大規模援美
中國援助美國颶風災區的104噸緊急救災物資于當地時間9月7日下午6時46分(北京時間8日上午7時46分)由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貨機運抵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空軍基地。救災物資包括帳篷、小型發電機、床單和服裝。
美方對這次中國的空運非常重視。小石城空軍基地司令雷海澤少將親自前往小石城民用機場迎接前來安排接機事宜的中國駐休斯敦總領事胡業順。
美聯社等當地媒體的十余名記者也到空軍基地對中國救災物資抵達進行報道。空軍基地內各處設立的電子告示牌上還專門打出了“歡迎,我們的中國朋友,感謝你們的支援!”的字樣。
馬秀紅向美方通告,如美方需要,中國政府還可向美災區派出醫療、防疫救援人員。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則表示,如果美國需要,中國將考慮對受颶風影響的美國災民提供進一步的救災援助。
與此同時,民間的捐助也已開始。“在災難發生第三天我們中國紅十字會就給美國捐贈了10萬美元。”中國紅十字會聯絡部部長王小華説。
另據了解,中海油等中國企業也參與到援助災區重建工作中。
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謝偉森代表美方表示衷心感謝。
近年來,中國已先後向一些國際機構和國家提供過捐贈和援助。向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捐款已大部分用於非洲項目。別斯蘭人質事件後,中國率先向俄羅斯表示全力支持,並捐贈救援物資。而在戰後的阿富汗,中國提供了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無償援助。在去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嘯災難後,中國更是向災區提供了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和物資援助。
但這些援助,都是針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
“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援助美國。”王小華告訴《?望東方週刊》。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蘇菊香則表示,“我們的援助沒有附帶任何條件。”
民間力量積極參與
對於民間的對美援助熱情,王小華有感而發地提到一個例子:印度洋海嘯中,北京青苗國際幼兒園打電話説發動孩子畫畫義賣,這次聽説美國颶風後,再一次發動孩子通過畫畫募捐。“事情正在進行中,大約過兩三天就可以募到錢。”
“中國社會一直都這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蘇菊香告訴《?望東方週刊》。
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8月29日了解到情況後,第二天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就給美國紅十字會發去慰問電。8月底正值美國紅十字會來中國訪問。但在他們登機前,災難發生了,於是美國紅十字會長本人取消了訪問行程,不過,代表團其他成員仍然來到中國,他們表示,此行中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
“在災難發生第三天我們中國紅十字會就給美國捐贈了10萬美元,通過美國駐中國大使館轉交給他們,正好美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在這裡,所以就在中國紅十字會舉行了簡單的交接儀式。中國紅十字會還是很快的。”蘇菊香説。
“除了捐贈美元以外,我們也在積極調集一些生活物品,現在調運了50噸的物資,準備給美國紅十字會。”蘇菊香説。
為什麼要援助美國
中國本身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一次大規模援助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是出於什麼想法呢?
“我們提倡和平發展,各個國家應該互相支持,誰有災難,都應該得到幫助。在剛剛發生的南方水災中,美國也給中國社會提供了援助。”蘇菊香副會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作此解釋。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對《?望東方週刊》説,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在天災面前也難倖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盡其所能給予援助,體現了應有的風範。
9月8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也發表文章説:見慣了國際新聞中的衝突、爭端和血腥,一場颶風引來的八方支援突顯人類社會的良知和國際合作的彌足珍貴。
“地球變小了,同時對國際間的合作需求更大了……維護共同安全需要合作,實現共同發展需要合作,推進不同文明和諧共存需要合作,應對‘卡特裏娜’颶風之類災難還是需要合作。”該報説。
上海女孩“蟲蟲”告訴《?望東方週刊》,她在美國的朋友cona給她打來電話哭著説,颶風發生時,她正在紐約拜訪朋友,才倖免于難。但cona卻從電視上看到,她在新奧爾良的酒吧裏塞滿了屍體,她的一個朋友死在巨大體育場裏的一把躺椅上。
“蟲蟲”説,“我心裏充滿悲傷。美國是地球上最發達的國家,竟連它也遭此橫禍。我覺得新奧爾良的現在,或許就是全人類要共同面對的未來。”
關於援助問題,王小華還提出了一個看法:“中國還不富裕,國內的窮人比美國的多得多,而且我們也在遭受水災。我們一方面要援助別人,另一方面,我們接受國際援助的呼籲力度今後還有待加強。”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認為,人道主義精神當然一方面要表現出大國風度,另一方面也要量力而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一些地區的貧困現象還相當嚴重,不可能無限量援助別人。這次給美國的捐款很及時,數額也適中。
美國接受外援是少見的
9月1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科馬克在新聞發佈會上説,國務卿賴斯在與白宮協商後表示,美國願意接受外國因“卡特裏娜”颶風而提供的任何援助。
“美國接受外來援助是極為少見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沈驥如研究員説。
人們還注意到了,《人民日報》在有關評論援助美國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含義頗深的話:在豐富多彩的世界中,無論處理什麼問題,如果都能多一份合作的願望和行動,少一點單邊主義的傲慢和言行,這個世界無疑會美好得多!
“美國是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接受援助的同時,也要檢討一下自己的不足。”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望東方週刊》説。
這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眾多的援助國中,還有幾個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國家:委內瑞拉提供了100多萬美元捐款;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提出願意派遣1100名醫生帶著大量的藥品前往美國幫助救災;甚至伊朗和朝鮮,也表示願意向災區提供援助。
沈驥如認為,這是對美國的一次教育和警示,“即使是超級大國同樣需要國際合作,而不是一味推行單邊主義。”
但是,沈驥如並不敢就此判斷美國會因此而拋棄單邊主義的做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在接受《?望東方週刊》採訪時也認為,美國不太可能因為接受了外來援助就輕易改變自己的對外政策。
中國涉外援助的滄桑演變
多年來,中國對涉外援助的態度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
王小華回憶,改革開放前,每當國內出現災難時,國際紅十字會和其他國家的紅十字會也都徵求中國的意見,問要不要援助,但是都被中國政府婉拒了。
“當時中國國力很弱,確實需要國外支援。拒絕接受外界援助不符合國際慣例,這種做法使國家形象受到很大損失。”
另一方面,當時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並不多,但在六七十年代,中國對外援助的相對數量是很大的。
“當時的對外援助,幾乎都是給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
中國改變對國際援助的態度是與改革開放進程同步的。
1981年春節前夕,四川道孚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生地震,死了十幾人,高寒地區災民急需援助。
“當時的國際紅十字聯合會主動電傳中國,問是否需要援助,需要什麼援助。因為是第一次,我們只提出要十幾頂帳篷,這是我們第一次接受自然災害方面的援助,還是別人主動問起來,我們才接受。”
王小華説,從這之後,中國開始接受外面的援助,但很長時間都不主動向別人爭取。
“真正主動提出要求,是大興安嶺火災那次,我們逐漸了解到了國際紅十字的一些情況和慣例。我們開始主動接受援助,也開始主動提出受援的要求。”
王小華等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對於這個變化感同身受,“之前中國不接受國外的援助是因為一方面當時政策不允許,而且那時候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但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從不接受外援,到接受援助,到現在對發達國家提供援助,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化是非常巨大的。
責編:張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