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兒女英雄傳]八千里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6日 17:33 來源: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陳德塞

楊玲君

嚴恭照片

  CCTV.com消息(兒女英雄傳):

  在位於南京市區的一所養老院裏,居住著一位91歲的老人,他叫嚴恭,是當年活躍在抗日前線的一支抗日救亡演劇隊的隊長,他和他的隊員的經歷為人們重新打開了那幅歷史畫卷。

  嚴恭1914年生於一個殷實的商人家庭,在抗戰之前,年輕的他已是左翼戲劇運動在南京的領導人。1937年抗戰爆發,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不顧親人們的百般勸阻,23歲的嚴恭毅然前往當時被稱為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心的上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演劇中。

  就在淞滬抗戰打響的第三天, 8月16日,在上海的戲劇工作者、先進學生、文藝青年,約有200余人聚集在一起,舉行了戲劇界救亡大會,並當場組成了13支救亡演劇隊。會上,嚴恭被任命為第三演劇隊的隊長,他懷著滿腔地熱血,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17、8歲的年輕人組成的隊伍,沿寧滬線北上,登上了劇院外的表演舞臺。

  就在他們離開上海不久,淞滬抗戰結束,上海淪陷,12月13日南京淪陷。此時,嚴恭和他的演劇隊也成了無家可歸的流亡者,失去家園的那種切膚之痛,更激起了他們對日本侵略者我無比憤恨。喚醒民眾,共同抗日,成為當時演藝界共同的選擇。無論對於那些已經成名的藝術家,還是第一次參加演出的學生,在救亡演劇隊的演出都給了他們一次全新的體驗。從上海出發後,這13支年輕的文藝隊伍,跟隨著抗日部隊,活躍在全國各地,一些當地的百姓,看完他們的演出後,紛紛報名參軍,極大地鼓舞了軍民抗戰的士氣。

  無論在前線還是後方,嚴恭的演劇隊走到哪就演到哪,直到聲音嘶啞,熱淚長流。當時演出演得最多的是陳鯉庭的《放下你的鞭子》,這齣劇以街頭賣藝的形式,表現了被日寇鐵蹄蹂躪下的人民艱難的生存狀態。這種形式活潑的街頭劇任何布景都不需要,什麼地方都能演。老百姓們在國土淪喪,痛失親人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演劇隊激起憂國憂民的愛國情緒。就這樣,嚴恭的演劇隊一路表演一路宣傳,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然而隊員們的生活卻因為得不到保障,落下了不少疾患。直到1938年4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了政治部第三廳,演劇隊被統一收編,隊員們的生活才稍微得以改善。

  叫囂著3個月滅亡中國的日本,在臺兒莊遭受到了國軍的猛烈打擊,然而,由於敵眾我寡、武器落後,徐州守軍不得不為了保存實力,部署大撤退的計劃。日軍開始一步一步向徐州逼進。而此時,奉命慰問演出的嚴恭帶領著演劇隊正興高采烈的從河南趕往徐州,對戰況還一無所知。讓他們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演出就是在一列開赴前線的火車上。

  一天,火車停靠在一個小站,學員們忽然發現,旁邊軌道上停著的火車竟然載滿了背著大刀、神采飛揚的西北軍。激動萬分的學員們立即朝對面的火車高聲唱起了抗日歌曲。情緒受到激發的西北軍也興奮起來,雙方合唱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歌聲,頓時響徹天空。

  就在嚴恭和這支年輕的演劇隊到達徐州進行演出的時候,日軍已調入大量精銳部隊,對徐州和臺兒莊形成合圍之勢。對戰事毫不知情的他們正緊張而忙碌地四處表演著,他們演出的劇目在當地大受歡迎。1938年5月16日,正在文廟中排練的隊員忽然遭到敵機的猛烈轟炸。這群原本士氣高漲的年輕人被突如其來的炮火震住了,他們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面對戰爭。手足無措的隊長嚴恭帶著隊員們慌亂地跟著部隊沒頭沒腦地走了一天一夜,最後發現只是在徐州城外圍打轉。嚴恭急了,闖到李宗仁的司令部,李宗仁讓他們隨著部隊突圍。18號晚上,隊員們跟著部隊沿著京滬線向西突圍,部隊很快就穿越了鐵路,等輪到他們時,日寇的裝甲車出現了。嚴恭不顧一切地拉著隊員們穿過鐵路,飛撲在路邊的稻田裏。子彈嗖嗖地從隊員們的頭上飛過,他們真切感受到戰爭的冰冷和嚴酷。日寇裝甲車走了,他們爬起來才發現,部隊早已走遠。眼看就要突圍成功的演劇隊,突然失了倚靠,他們只能憑自己的感覺跌跌撞撞地摸索撤退。

  5月19日,中國軍隊奉命退出,徐州淪陷。由於沒有作戰經驗,這群年輕的孩子們隨時都有可能遇到日軍的隊伍,而正這危急關頭,隊中又出現了分歧。這時候,嚴恭為了穩住大家的情緒,將演劇隊分成兩路,想盡一切辦法,突破日軍的包圍圈。白天他們躲在稻田水溝,夜晚起來趕路,渴了就喝坑裏的水,餓了就吃幾把生麥子。

  為了不讓一個人掉隊,嚴恭想出了用毛巾撕成條,綁在手腕上,每個人再拴在一起的辦法。年輕的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樣更危險,他只有一個念頭,誰都不能少。他們路上遇到部隊,提出要跟隊伍一起走,部隊建議他們把女隊員留下,被隊員們斷然拒絕。“生要一塊生,死要一起死”,女隊員被男隊員圍在中間保護著前行。最後部隊還是同意帶著他們,最後扒上了火車,他們終於突圍成功了。

  當年的學員張道中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發的一條軍毯,那是一條歷經67年滄桑,已經千瘡百孔的爛布。然而,在當時艱難的條件之下,這一條毯子同時就能睡上6、7個人。一塊破毯子,見證了隊員們共同走過的那段永生難忘的患難經歷,他們之間也結下了最深厚的情誼。

  從徐州突圍後,這群年輕的演劇隊員又投入了新的戰鬥,硝煙瀰漫的大前線,熱火朝天的大後方,甚至民不聊生的淪陷區,都能見到這群熱血青年的身影。隨著抗日戰爭一步步走向勝利,他們也在戰火中一點點的成長起來。此時,嚴恭也在後方一直從事演劇工作,導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話劇。

  抗戰勝利後,嚴恭回到了闊別8年的家鄉。母親見他只落得個一無所有,掉下淚來,直到嚴恭把幼小的兒子抱到桌上,説是給母親帶回來的最好禮物,老人家才破涕為笑。

  《八千里路雲和月》于1946年9月開機拍攝,1947年2月克服戰後物資匱乏,完成全片的後期製作,上映後一炮打響。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主角江玲玉是上海某大學的學生,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她不顧姨母和表兄周家榮的阻止,毅然參加救亡演劇隊,沿京滬線宣傳抗日。不久,她與同隊青年音樂家高禮彬相愛。抗戰勝利後,玲玉與禮彬成婚。嚴恭和他的演劇隊的故事與影片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影片的導演史東山曾説,該影片中的許多情節出自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史東山和主演白楊、陶金均參加過演劇隊。這13支救亡演劇隊從上海出發,一路演出,最後到達重慶,雖然走的不是一條路,但他們經歷的堅苦卓絕的歷程和生死考驗,卻都是極其相似的。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