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調查]軍國的背影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8日 11:03 來源:
    進入[新聞調查]>>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

  被採訪人:

  蔣立峰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員

  呂萬和 天津社科院 研究員

  吳廣義 中國社科院 研究員

  武寅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教授

  戚俊傑 劉公島甲午戰爭博物館 研究員

  王珍仁 旅順日俄監獄博物館 研究員

  劉天純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教授

  有一個島國,100多年前的一個維新不但讓它産業發展,更走上了一條強兵、富國、再強兵、再富國的軍國道路,有一天它發現由於自己以兵為基本國策霸佔來的土地居然延伸到了大陸,達到了2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本國土地的百分之八十,而又有一天,它終於發現這不過是一場太平洋上的黃粱夢,日本,一百多年前軍國毒瘤如何在這個國家生成、發育、惡性膨脹及至自取滅亡,今天的《新聞調查》和您一起探討。

  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忠誠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這就是社會學家眼中的日本。


記者孫寶印

  孫寶印:這就是我在下關拍到的李鴻章道。

  記者:它記錄的是什麼呢?

  孫寶印:就是當時甲午戰爭以後,李鴻章作為清朝的全權代表去下關跟伊藤博文去談判,當時由於受到了日本暴徒的襲擊,最後李鴻章只能順著這條小道回到他的住所,每天往返。

  110年前,李鴻章赴日本簽署那個使近代中國險入深淵的《馬關條約》時曾經在這條道上走過。


蔣立峰

  蔣立峰: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應該説在日本的老百姓當中一種厭華情緒、蔑華情緒大大的發展,清國人不都還梳著辮子呢,像豬尾巴一樣,這樣的中國人不堪一擊,像福澤諭吉所説的,我們日本民族不能和他們為伍。

  發生在111年前中日兩國之間的那場甲午戰爭顛覆了日本國民對中國的心態,同時也震驚中國朝野,當時沒有多少中國人知道為什麼一個島國竟能打敗一個泱泱大國。因為就在這場戰爭的前50年,兩國的狀況還是如此相似,但此後的50年,兩國的命運迥異。

  記者:我們在1840年的時候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然後呢其實當時在1953年的時候日本也曾經面臨這個黑船事件,實際上也已經是兵臨城下了,但只過了不到50年的時間,日本就從一個當年幾乎被侵略的一個國家變成了一個侵略者。

  呂萬和:原因何在,是不是?同樣是在東方,同樣的國際環境,我經常引用這麼一條史料。

  福澤諭吉,1862年在倫敦遇到了一個中國人,問這個福澤,你們現在日本有多少懂英文的,福澤諭吉説,我們能教英文的大概就有500多人,那福澤反過來就問,這位唐學塤,你中國現在有多少人,他説恐怕只有十幾個人,具體數字我記不準確了,這福澤諭吉説,完了,清國完了。

  福澤諭吉被尊為日本的“國父”,著有《脫亞論》,認為日本應脫離亞洲而成為歐洲國家。

  呂萬和:鴉片戰爭1840年。實際上在對日本的震醒比中國,雖然中國挨的打很疼,震醒不大。

  1853年美國人佩裏率領東印度艦隊到達日本,強迫與之建交,在美國艦隊的威脅下,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段歷史被日本史學界稱作“黑船來臨”,外強的入侵引發了日本社會的強烈震動,一個以趕走外強、廢除不平等條約為目的的“尊王攘夷”運動開始了。

  記者:但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尊王攘夷,就是説中國當時遭到外強入侵的時候,也是有一個很排外的這樣一個傾向,這一點上也有某種相似的地方。

  蔣立峰:因為他攘夷,想得挺好,但是在實際的過程當中,也是在下關那個海峽那塊兒,結果被英美的這些西方的船艦,給打得一塌糊塗,他們基本上是沒有還手之力,所以他們也感覺到,看起來這個實際差距是太大了。

  此時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國家,被封建領主所統治,天皇沒有管理國家的權力,“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讓日本人意識到徹底的轉變應該從內部開始,於是,天皇再次被推上歷史的前臺。1868年9月,年僅16歲的睦仁天皇正式登基,改元為“明治”。這一年號取自中國古籍《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隨著皇權的確立,國家神道被前所未有的強化。

  蔣立峰:宣揚天皇他是太陽女神,叫天照大神的子孫,是天照大神的魂靈,附在他們的體上,所以他們實際上就是太陽神的代表,天照大神的化身代表,那我們整個的日本就是神國。

  明治維新的第二年,明治政府在東京建立東京招魂社,也就是現在的靖國神社。 並成為國家神道的一部分,國家神道在此也被進一步強化。

  記者:是不是可以説靖國神社一開始這個東京招魂社,是由國家最高的領導設置的第一個神社?

  吳廣義:作為宗教來講它不是第一個,譬如説伊勢神宮,但是它有它特殊的地方,它就是為了專門祭祀,為天皇而戰死的這些人,而且它的地位是越升越高。

  記者: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神社的系統,中央在東京叫靖國神社,在地方叫護國神社,到處都有,那麼為什麼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實現對人民思想的一種鉗制和控制呢?

  吳廣義:當時日本還是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的,普通的老百姓,儘管你地位如何之低,只要是你為天皇而戰,你要犧牲了,入室到那裏面去就變成英靈,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武寅

  武寅:我的國策就是要武力抗張,那麼我在精神道德上我要有凝聚,以天皇為中心,那麼我的道德取向,我的價值取向忠君愛國,那你忠君愛國了,那我就承認你是國家的保護神,保護神了,我當神供起來,這樣的話就會前赴後繼,源源不絕。

  記者:而且死了以後還得感謝國家。

  武寅:對呀。而且他還認為很光榮嘛,那青年們,那時候去撞美國的軍艦時候,那都是説讓我們相逢在靖國神社。

  武寅:為什麼呢?靖國神社見,因為到了那兒,我們都是神了,是國家的保護神了,所以他這個神道到了靖國神社等於是昇華到了一個頂點,就是把它利用為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武力擴張的這一條資本主義特殊發展道路的一個配套性産品。

  在神道成為日本主體宗教的同時,日本逐漸發展為政教合一的國家,這一體系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誕生的根源,而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士道的轉換。武士曾經是日本最顯赫的社會階層,武士道精神在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蔣立峰:實際上在它全社會,應該説是一個主流的這樣一個規範,要忠於主人,到必要的時候,該殺身成仁就要殺身成仁。

  記者:武士道在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時代,他也講忠,那麼在明治時代他也講忠,這個忠的內容應該説發生很大變化。

  蔣立峰:那時候根本還想不到天皇呢,但是在明治維新以後,通過這個神道的國家化,就把武士道裏面這個忠這個要素,變成了讓所有的老百姓都來忠於天皇,另外就是他這個殺伐征戰,崇尚武勇的這個精神也流傳下來了。

  武士道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受中國儒學的影響極深,講究忠、義、勇、誠、名譽,但相對於漢文化卻獨獨缺“仁”,少了“仁”便易於輕視生命,所以武士身上常常有兩把刀,短刀殺己,長刀殺敵。600多年的幕府時代培養出的這種精神往往是非理性的,一旦被操控什麼悲劇都可能發生。

  武寅:它因為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它變成了忠君愛國,這個忠君愛國呢,意思就是説,現在,你不是武士道講主從,我都對這個主忠誠嘛。

  記者:從一個小頭變成一個絕對的大頭。

  武寅:唉 ,天皇就是我們的大家長,就是你所有的武士,你這個主人,最高的那就是天皇了,我們都是忠臣赤子,那麼你這個轉化成了對天皇的忠。

  明治天皇登基之後便昭告臣民,將“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並迅速引入新的徵兵體制,對軍隊進行近代化的改造,優先強兵的政策使之具有極強的軍國主義傾向。

  1871年,明治政府外務大臣岩倉具視帶領一個48人的代表團出訪歐美12國,在這個考察團裏近20人是明治政府的重要閣員,此行除了要修改與歐美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之外,還要考察各國的制度法律等等,以及所有對日本有所裨益之事。

  武寅:你這麼樣一個極弱極貧的一個小國我憑什麼給你改約,然後像德國那些個鐵血丞相什麼的,還給他上了一課,説現在這個世界意思就是強權嘛,強權就是公理。

  蔣立峰:他們這些考察人員聽了俾斯麥的一番講話對俾斯麥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就説我們日本要走的路,就是他們這條路。

  被稱為“鐵血”丞相的俾斯麥奉行的也是一條軍國主義的路線,“民族優越論”在當時的普魯士德國極為盛行,更讓岩倉具視等人興奮不已的是,他們似乎找到了日本今後發展的模板,岩倉使節團回國之後明治政府採納了他們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其核心就是加速資本的原始積累,發展軍事和抓好教育。

  記者:當時普魯士這個國家軍事的這個色彩是非常濃的。

  蔣立峰:對啊。

  記者:那麼就是説,明治政府學他的話,是不是某種上也意味著明治政府從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了軍國主義這個方向上?

  蔣立峰:對。日本它這個封建傳統也是很濃厚的,它的軍事性也是很強的,因為它六七百年的幕府統治,完全是武士階級當政,所以他這個軍事性,封建性這麼濃厚,和普魯士德國是一樣的。

  記者:殖産興業也好,富國強兵也好,實際上他的目標強兵這一點是非常突出的。

  蔣立峰:對,對。它通過強兵來實現國家的富強,這樣的話,他們就能夠實現他們明治維新最初提出來的那樣一個目標,那個目標就是要布國威于八方。

  在鴉片戰爭爆發20年後清朝也嘗試過改革,時間是1861年。比日本的明治維新還要早七年,他們的理念是“以夷之長技為師,以制夷”,可惜由於當時的清政府不可能從根本上變法革新,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結果完全不同。所以同治皇帝的維新既沒有真正師夷之長技,就更談不上加以制夷。

  呂萬和:大家都知道魏源那本書在中國魏源就主張學習西方,師夷之長計以治夷,這本書一傳到日本,日本趕快翻印20多種,幾乎人人都讀,先進的知識分子吧,人人都讀,中國呢,沒人管它,梁啟超説那個書就少數人看,看完了以後就放在架子上,或者蓋那個菜罈子了,一直到1870年,左宗堂才讓它重新刻,但是有眼光的説,魏源這個書應該人手一冊,上面不聽這個,這批頑固派,實在是害人太深,害民族、害子孫。

  岩倉使節團的出訪使得日本很快引入了歐美的教育體制,並在很短的時間裏,由日本政府出資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系。就在岩倉使節團出訪的第二年,清政府開始向美國派出僅有年幼的男童組成的留學隊伍。

  武寅:因為日本呢,它這個民族,我説他民族性的一個特點,它不是叫學優嘛。他看到世界上最強的是誰呢?就是欺負它的這些列強,就是歐美列強。最弱的是誰呢?就是被欺負的那個中國。中國已經都那樣了,半殖民地正反兩個方面的教材,就讓日本這個民族,是我説它極強的抗爭意識、學優取向、危機意識這三者交匯,他是會來觀察的,當然我就要跟著這個強的走,跟著這個強的走是唯一的出路。

  蔣立峰:在他的幕末時期,就是德川政府末期,有一個著名的教育家叫吉田松陰,他培養出了許多的學生,都是明治維新政府的領導人,正是這些領導人,把日本引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記者:當時吉田松陰主要主張的一些,主要觀點是什麼?

  蔣立峰:他主要的觀點一個是日本是神國,神國就應該是君臨萬國,就説我們日本是神國,就應該統治全世界,是這個意思,可吉田松陰這個人就奇怪,他下了監獄他就想著,要取滿洲,要取朝鮮,要取中國,現在西方來壓迫我們,我們受到損失,我們就要掠取中國這個地方,來作為補償。

  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這兩個明治政府裏重臣都是吉田松蔭的學生。他們不但接受了吉田松蔭的思想,而且還將他的理念付諸實施,並顛覆了明治維新後的中日關係。

  記者: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打的第一仗是在哪兒?

  蔣立峰:在1874年侵犯台灣這一仗,實際上它就是想借台灣這樣一個問題試驗一下,看看清國到底怎麼樣,能不能今後跟他打仗。

  當時,日本藉口保護琉球的漁民挑起了戰爭,但遭到台灣土著人的頑強抵抗。

  記者:琉球當時實際上接受中國的冊封的。

  蔣立峰:琉球是兩屬,但主要的是清廷的冊封。

  呂萬和:打不下去了,我們大兵正在往外調,這個時候他請英國人幫忙,當時主要的人物是大久保利通,國內政局都不穩了,他狐假虎威,裝腔作勢跑來了,跟英國一打招呼,勾好了反而向中國來進行談判,戰爭沒拿到的,在談判桌上拿到了,反敗為勝。

  蔣立峰:清政府為了息事寧人,一方面就要承認它是保民義舉,你是保護你的老百姓是一個義舉,同時也給了他50萬兩,也不是賠款,那是什麼呢,等於是給你一個補償吧,給了他50萬兩。

  呂萬和:結果就國外的反應,一個對清朝這個國家,你只要一打,他只要面子,他不怕錢,誰都能打,造成的印象,在日本造成的印象,這個清朝不值一擊,一嚇就倒,可是巴夏裏當時警告他,説這次你們算是僥倖取勝啊,以後如果你跟大國發生糾紛,最後恐怕是日本之禍。

  雖然英國駐中國的公使巴夏裏提醒日本不要輕易與大國為敵,但在這次戰爭之後日本卻更加堅定地把中國作為自己擴張的目標。

  武寅:所以我就説,它整個都是這樣,先試探著來,試探著來以後,得手了,看你也不能怎麼樣,然後我再畫大一圈,再打下一個目標,它也是這樣,就是説這個軍國主義,武力擴張的基本國策,它也是有一個大概的目標和範圍,但是它也是有一個嘗試、試探,有這樣一個冒險的過程。

  雖然冒險,但日本還是通過戰爭之外的手段在“台灣事件”中得到了白銀50萬兩,最為重要的是獲得了琉球的控制權,與此同時日本進入了一個短暫的調整期,制定憲法賦予天皇絕對的權利,以理順國內各種關係,為日後的擴張做準備。

  記者:在明治憲法當中,賦予了日本天皇絕對的權力,這些權力到底指什麼?

  蔣立峰:凡是作為我們能想到的國家大權,就是國家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裏邊。

  明治憲法的出臺標誌著近代天皇制的確立,在這個制度中,天皇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和頂峰,帝國議會、內閣、樞密院和軍部四根支柱構成了國家機器的主體 。

  武寅:近代天皇制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政治根源和體制保障。

  記者:天皇早就有,近代天皇制它新在哪兒?

  武寅:體現為天皇的亦虛亦實,又虛又實,名實實虛。

  近代天皇制一方面賦予天皇絕對的權力,同時又用代行機制將天皇的權力進行分解,使天皇成為國家權力的源點和發散點,這種虛實結合的政治體質的設計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十分獨特的。

  記者:天皇擁有絕對權利的近代天皇制,在後來的日本,尤其是對外侵略戰爭當中,發揮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武寅:從根兒上來説,埋下了一個什麼隱患呢,就是我這些代行主體,是圍繞著天皇這樣的一個中心而運行的各個衛星,這樣的話,我就像旋轉舞臺一樣,我可以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讓任何一部分轉到前臺,軍權是跳出圈外,不受任何其他主體的制約,我是獨立的,我不受你制約這是一點,第二呢,我還有兩個尚方寶劍,你們沒有的,我不都是代行主體嗎,但是我有兩個尚方寶劍,這就是咱們大家都知道的,統帥權獨立和帷幄上奏。

  所謂“帷幄上奏”,即有關明顯帶有軍事機密和軍令性質的事項,不由政府負責,而由軍部大臣直接上奏天皇,這種特殊安排是當時的日本為軍事擴張而專門設計的。

  蔣立峰:當時的這個海軍的軍令部陸軍的參謀總部,他們有關軍令的問題都直接上告天皇。

  不用通過內閣,這樣的話他這個軍事權和行政權就分開了,而且在這個天皇,近代天皇制當中軍事權顯然要比行政權要強大得多。

  記者:那這樣説來,就這個統帥權的獨立,它在日後,作為軍國的日本來説,應該説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蔣立峰:對,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在近代天皇制確立之後,一個擴張計劃的雛形産生。

  蔣立峰:到1890年這個帝國議會開會,山縣友朋很明確地提出來,這個大陸政策,到這時候開始,我們應該説他的日本軍國主義,最基本它的形態已經形成了,或者説它就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了。

  1890年,當時的日本首相三縣有朋在日本第一次帝國議會上指出:“凡國家能保全主權線及利益線者方為國家。”他所説的利益線是指與日本的安危有關的地區和國家,這個擴張路線被學者們稱為日本的“大陸政策”。

  記者:利益線實際上就是擴張線?

  蔣立峰:實際上就是擴張線,對。

  記者:那麼它在19世紀末期,就是山縣友朋,他們心目當中這個利益線指的是哪一塊?

  蔣立峰:最主要的就是朝鮮和中國大陸,然後往北是西伯利亞,往南就是到南洋這一帶,整個的這一帶。

  三縣有朋發表這樣的言論並不是説説而已,它正好切合了明治政府開國之初提出的“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的總方針。作為明治政府的開國元勳和日本陸軍的創始人三縣有朋已經為實現這個擴張計劃準備了十多年,但這樣的擴張思潮由來已久。

  記者:我始終不明白野心怎麼來的?

  武寅:實際唐朝時候他也打過,因為他要取朝鮮半島,跟唐朝有過白春江戰役,是吧,公元7世紀中葉,所以它實際上它隨時是觀察的,觀察著我怎麼樣你這個大陸,我可以用來為我這個生存作一個資本,那麼,強的時候我學你,我跟著你,弱的時候我欺負你,從你那兒掏點,所以他這個觀察是沒有間斷,那麼明代的這個倭寇呢,使它多少了對明代國勢的衰微,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豐臣秀吉呢,他正式地以國家的名義出動正規軍,那絕對是第一次試探,相當地冒險。

  蔣立峰:他就兩次出兵,他甚至提出來,等我打贏了以後,我佔領了北京,就要把天皇,給他移到北京去,然後在日本那個地方,就留給他的侄兒什麼,去管理就行了。

  武寅:講和了,看來你是打不倒我了,所以從這個時候起,日本的觀念就開始變化,認為中國不過如此。

  在日本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前十年,也就是1880年,備受欺淩的清朝政府迫於國際環境的壓力不得不著手加強軍備,三縣有朋抓住這一點開始鼓吹“清國威脅論”,把當時的清朝視為假想敵,以此來加強海軍的建設。

  記者:這個山縣友朋他們在為什麼這麼強調清朝的威脅?

  蔣立峰:他就是藉口威脅,實際上是為他向大陸擴張提供一個藉口。

  1880年三縣有朋派出數十名將校軍官考察中國軍事,最後三縣有朋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強兵是富國的根本,增強軍備優於一切。

  呂萬和:把當時中國的這個軍事情況,甚至包括地理性調查,那早下了功夫,就是在這個當中,相信強兵第一,你什麼富國,什麼人民的自由都得靠兵。

  1882年,在三縣有朋的操縱下《軍人敕諭》以天皇的名義發佈,並成為日本軍隊的行為準則和思想信條。

  記者:《軍人敕諭》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呀?

  吳廣義:就天皇他自己説,朕是你們軍隊的大統帥,你們呢都是我的股肱,都是我的左膀右臂,你們服從上官的命令,就等於服從我的命令,實際上就是以天皇的名義,通過各級軍官把士兵牢牢地控制住。

  1886年,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和濟遠三艘主力艦在日本的港口維修,三縣有朋再次派人赴中國調查軍備,第二年草擬了《清國征討策案》,並認定以5年準備期可乘機出擊攻打中國。

  記者:結果日本具體怎麼做的呢?

  戚俊傑:然後是1887年,日本天皇就&&捐款,加速籌建日本海軍,那麼天皇&&以後,日本的軍官全部都實行捐款,而且最高的,每個月捐款都捐到15%啊。

  1890年同樣在三縣有朋的操控下頒布《教育敕諭》,要求日本國民以忠孝為道德規範,做天皇的忠良臣民,把軍國主義的意識形態更加廣泛地推倒全體國民中去。

  記者:對軍人靠的是《軍人敕諭》,對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説日本的年輕一代,靠的是《教育敕語》,《教育敕語》的主要內容?

  吳廣義:《教育敕語》他也是這樣,日本這個國家也是天皇的萬世一係,所有的百姓都是天皇的子民,天皇又是至高無上的,天照大神的後代,在全世界又是最英明的這麼一個皇帝,那麼大和民族又是最優秀的民族,那麼就賦予這個子民一個使命,一個是無條件地服從天皇

  一個是要有責任,去君臨四方就是天皇要發動戰爭也好,指向哪,子民軍隊就應該衝向哪,無條件地去執行。

  三縣有朋在做完這一切之後,唯一需要等待的就是一個戰爭的理由,但事與願違1894年初日本爆發經濟危機,國內的政治鬥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也許是巧合當時的朝鮮發生內亂,這正好給了日本一個轉嫁國內政治矛盾的機會,戰爭的理由找到了。

  為幫助朝鮮平定內亂,清廷派兵入朝,這給磨刀霍霍等待和中國決一勝負的日本一個極好的開戰理由。日本間諜提供的這份情報説,慈禧太后正在慶祝自己的60大壽,清廷沒有任何動武的準備。為了這次萬壽大典慈禧總共挪用了海軍的1400萬兩白銀,以致北洋海軍連更換裝備的錢都沒有。

  戚俊傑:所以到了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以後,一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海軍沒有購買新的軍艦,也沒有更新火炮,而日本海軍是每年以增添兩到三艘軍艦的速度快速發展,而且它能夠及時地把世界上最先進的速射炮及時地用到他的軍艦的改造上,所以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軍艦的航速很多比我們要快,我們最快的是1887年造成的致遠艦,大概航速是18.5海裏,而日本的吉野號是艦齡只有一年,而且它的航速是23.5海裏,就是它比我們那個最快的快了5海裏。

  日本針對清軍的“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專門研製了“松島”、“嚴島”和“橋立”所謂三景艦,1890年以後日本還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軍事擴張,為了準備這場戰爭日本幾乎是舉全國之力。

  戚俊傑:而且呢,日本的間諜是從1862年就開始向中國進行特務活動了,就蒐集情報,到了1887年以後,1890年前後,它是日本所有的電報機構,就把整個中國的所有,政治 經濟 軍事 外交 生産 生活的所有情報,全部都搞得非常準,就在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就北洋海軍在劉公島上,打得非常艱苦的時候,日本的特務就在劉公島上,而且就在那西邊的,就是我們看到那個地方,就在那個地方抓到了,抓到了日本的特務,那你看他的準備,他的這種侵略是他的目的性,他的準備確實都是很長久的。

  著名的教育家戴季陶先生在他的《日本論》中寫過這樣一段話:“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裏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願意看,日本話都不願意聽。即便到了戴季陶的那個時代也沒有幾個人在真正研究日本。

  記者:日本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什麼東西?

  戚俊傑:它得到的好處太多了,打了這場戰爭,他戰爭的投入,就説打完了這場戰爭,中國賠給它的總數等於他戰爭投入的25倍,利太大了,這是其一,其二這次賠償,是它將近六年的財政收入總數,那麼它又利用這些戰爭的賠償,就又非常快地快速擴充軍隊,加快軍備建設。

  記者:甲午戰爭對日本的上層的統治階級主要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蔣立峰:通過甲午戰爭,日本的統治階級就認為,對外強硬 對外擴張是一條可行之路,這就給他們最好的一個戰後的一個總結,就只有對外擴張,我們才能夠有發展,只有對外強硬去打,才能夠打出日本的利益來。

  記者:劉公島上鎮遠艦的鐵錨見證了北洋水師的抗爭,也見證了北洋水師在李鴻章避戰保艦的指令下的全軍覆沒,鎮遠艦作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鐵甲艦,在遠洋日本的時候曾經威震日本,然而最後它還是被日軍俘獲,在十年後日俄戰爭當中替日軍效力,鎮遠艦的悲劇,卻讓剛剛踏上軍國的日本,嘗到了窮兵黷武的甜頭,從此這個國家向著軍國野心,不斷膨脹的方向,一頭撞了下去。

  甲午戰爭獲勝,日本舉國歡騰,強兵先於富國的政策深入人心。戰爭之後,日本不僅撈取了2億3千萬兩的戰爭賠款,得到了垂涎已久的台灣,而且取得了實現其“利益線”最為重要的跳板,同時也直接導致了列強侵華方式的急劇變化。

  蔣立峰:所以甲午戰爭以後很快就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工業革命的高潮,它的工業迅速地發展起來,因為它有資金了,這解決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它的高爐也起來了,工廠也建起來了,很快地,它的下一個目標就制定了,制定什麼呢?就是對俄國,對俄國它也制定了一個十年的計劃。

  俄國之所以成為日本的假想敵,是因為俄國影響了日本“經營大陸”的政策,日本在打完甲午戰爭之後,作為“利益線”的延伸,我國的東北三省成為日本的下一個目標,而當時的俄國恰恰握有東三省的控制權。

  武寅:但是呢,它有一個我説最奇妙的是什麼呢,同時它還有枷鎖沒去掉,身上還有不平等條約,所以它這個兩面性就出來了,就是一方面我是跟你們一夥的,咱們列強一塊兒去殖民掠奪去打這些個弱國小國,但是同時呢,我跟他們比,我又是弱國小國,我給它起個名,我説這叫蝙蝠理論,亦鳥亦獸。

  記者:兩跨。

  武寅:我要是當獸有利,我就説我是獸,我就跟列強是一樣,我就是獸,我要當鳥有利的時候,我也屈尊當鳥,我是跟亞洲,我跟你們一樣,咱們共同都受欺負,你看我還代表你們的利益,我還跟他抗爭了,實際上是他的帝國主義之間的火拼。

  記者:這種論調現在還有。

  武寅:有,這個根兒就在這兒。

  今天的大連市旅順區,完整地保留著當年日俄戰爭的大量遺跡,日俄監獄就是重要的一個。

  記者:就您看,當時日俄戰爭當時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王珍仁:日俄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大陸政策與沙皇俄國黃色俄羅斯計劃,這一對矛盾激化的結果,沙皇俄國是夢想把中國的東北變成它俄羅斯的一部分,而日本政府進行甲戰爭,一手挑起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也是想把我們中國的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

  經過十年的準備,日本于1904年2月以偷襲的方式襲擊了旅順的俄羅斯的太平洋分艦隊。日俄戰爭由此開始。並很快蔓延到整個遼東半島。

  記者:甲午海戰讓日本人一下信心大增了。

  王珍仁:對。

  記者:日俄戰爭打完了以後日本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什麼了?

  王珍仁:日本人在這場戰爭中他一躍跨進帝國列強的強國,而是從它的軍事和它的經濟發展來看,都是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此使日本看到了,它可以通過戰爭達到和它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通過戰爭就完全可以達到的。

  更為可悲的是,日俄戰爭是兩個侵略國家在中國的土地上打的一場爭奪在華利益的戰爭,當時的清政府還為這場戰爭專門劃出了一塊交戰區,1905年9月日俄宣佈停戰,雙方清點傷亡人數不過十萬人,而無辜的中國平民的傷亡卻是他們的三倍還多。

  蔣立峰:而且呢它的那種對外強硬感的感覺就更加明顯了,給天皇的很多報告裏面都提到這一點。就是我們今後一定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日本用第二個十年完成了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這也為全面侵華戰爭邁出了最為重要的一步。通過日俄戰爭日本攫取了南滿鐵路的經營權,在大連迅速組建了關東總督府,並以護路的名義組建關東軍,使東北成為日本全面侵華的前哨陣地,到1931年挑起918事變,日本全面佔領了我國的東三省。

  記者:關於盧溝橋事變在日本有人主張另外的版本,所謂中國部隊先打的第一槍,所謂事件是偶發的等等,似乎日本本無意挑起一場全面的侵華戰爭。我們可以回顧一下1890年,如果當時山縣友朋提出日本週邊國家是日本的利益線,這一觀點還只是紙上談兵的話那麼後來日本就靠著真刀真槍,強佔了中國的台灣,強佔了朝鮮半島,炮製了偽滿洲國,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日本人已經兵臨宛平城下,戰爭惡魔全面侵華是必然,而最後它走向死亡也是必然。

  1937年7月1日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在此後的八年時間裏給中國及至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軍國主義體系在這一時期也是最為完整最為瘋狂的時期,直至1945年的今天。

  記者:那就是從明治維新以後,它的大陸政策一直到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整個這幾十年的時間裏面日本大陸政策最核心的內容是什麼?

  劉天純:日本的大陸政策最核心的那還是對外擴張,這是它明治維新之前就提出來的就是日本呢,要是不向外擴張就沒法生存,這是所謂爭取生存空間論。

  記者:這一點始終沒有變雖然具體政策有變化。

  劉天純:只是越來擴張越明顯。

  記者:整個軍國主義從它開始到最後消亡這個過程,在您看來是怎麼一個過程。

  呂萬和:它就是狂熱 膨脹 冒險 再冒險。

  記者:軍國主義本身導致它必然失敗的原因在哪兒?

  呂萬和:哪兒有永遠擴張永遠勝利的國家,不可能。《大國的興衰》那本書就總結了,早晚而已。

  記者:要是您用一句話來概括什麼是軍國主義的話,您會怎麼説?

  蔣立峰:就是近代天皇制加侵略擴張。

  由此看來任何一個國家,只要走上窮賓黷武,靠侵略別國來發展壯大自己的道路, 只能給世界,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只有依靠和平的發展,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

  總製片人:梁建增 關海鷹

  製片人:張潔

  編導:羅陳

  記者:孫寶印

  攝像:王忠新 孫海南

  錄音:呼和

  解説:姚宇軍

  助編:韓洪剛 歐茜

  責編:趙華 宋薇

  合成:張東升

  策劃主管:吳徵

  執行製片人:胡勁草

  播出主管:孫金嶺

  監製:梁曉濤 莊殿君

  總監製:孫冰川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