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1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右)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左)在對話前握手。當日,首次中美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
新華網專稿:美著名專欄作家法裏德?扎卡裏安最近在將於8月15日出版的一期《新聞週刊》上撰文説,分析一下最近發生的兩起事件,人們就會得出如下結論:中國人處理美國問題遠比我們處理中國問題來得高明。文章題為《在面對中國挑戰時處理不當》,要點如下:
本月初,中海油放棄收購優尼科公司。它這樣做是因為擔心美國國會反對這項交易的呼聲會越來越高。這項交易本來就不可能給予中國對石油供應的特別控制權。
重要的是,美國扼殺這項交易已經向世人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它表明,美國不會容忍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希望加以遏制。它同時還表露出一種虛偽。多年來美國一直力促世界各國將自己的能源部門向外國投資開放。尤其是我們還一直咄咄逼人地向中國和俄羅斯闡述這一點。
每當其它國家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官員想阻止美國或其它國家的公司參與競標時,美國人就會表達出有關國家安全的種種不安。如今他們已經開創了一個完美的先例。假如優尼科並購一事産生的影響是將各國能源部門封閉起來不讓外國投資進入的話,那麼因此給美國利益造成的損害大概將超過扼殺這項交易可能帶來的好處。它還將放慢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速度,這對美國經濟而言不是什麼好事,無論是出於經濟還是政治考慮。
現在再來看第二起事件,即最近宣佈的今年12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東亞首腦會議。出席這次首腦會議的有東南亞國家,外加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換言之,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東亞國家領導人的聚會,而是亞太地區重要國家都出席的一次較廣泛的首腦會議。但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卻被排除在外。儘管美國是該地區在軍事和政治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國家,但它卻沒有收到邀請。這是美國第一次被排除在這種論壇之外。
這就是中國挑戰的實質所在。這不是它為囤積世界能源産品而作出的粗淺嘗試,而是為在亞洲確立自己的主角地位而悄悄作出的努力。中國奉行這種戰略的方式並非發出大聲的威脅,而是讓該地區的其它國家明白自己對它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請看一下印度尼西亞態度的大轉變。10年前,印尼官員一談到他們關注的安全問題,中國通常是最令他們不安的國家之一。如今,他們談到中國時把它當作一個合作夥伴。
中國的發展戰略不同於日本。當年日本崛起時,採用的是一種掠奪性戰略,將自己的産品和投資推向其它國家,而同時又緊緊地關閉自己的市場。中國的做法恰好相反。它向外國貿易和投資開放市場。結果是,從巴西到澳大利亞等國的經濟增長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市場。中國正在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世界不可或缺的國家。印度一直對中國的崛起抱有戒心,而且被認為是對這種崛起的一種抗衡力量。即使是印度也不會忽視這種現實。三年之後,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將是取代美國的中國。
布什政府看來並不懂得在面臨這一新挑戰時如何進行處理。過去三年,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使美歐關係遭到重創。如今他又騰出手來試圖插手亞洲事務。他的起步笨拙到了極點。他最近在新加坡發表演講時對中國不斷增加的軍費開支大肆抱怨。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因素,但拉姆斯菲爾德的處理方法太蹩腳,反倒促使人們加以反駁。
新加坡《海峽時報》是報道拉姆斯菲爾德講話的幾十家外國報紙之一。它指出:“美國年度軍事預算超過4000億美元(如果加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開支接近於5000億美元),幾乎佔全球軍費開支的一半。”亞洲人現在談論的不是中國軍費開支的增長,反倒紛紛説拉姆斯菲爾德是一個妄想狂。
對世界來説,中國的崛起既提供了巨大機遇,又構成了巨大挑戰。但是,這種機遇和挑戰都是新的,而且相當複雜。華盛頓有些人──如拉姆斯菲爾德──似乎認為,這是冷戰的再現,中國現在將充當蘇聯當年的角色。這種看法不僅是對現代中國的誤解,也是對我們當今生活的這個世界的誤解。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