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資源富翁"算起節約賬 東北三省謀求快振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3日 10:01 來源: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孫英威、任鵬飛、齊海山)

  東北三省,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多年以來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作為“資源富翁”,東北三省並沒有陶醉其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加,東北三省近年來不約而同地在資源節約、廢棄物利用等方面打起了“細算盤”,過起了緊日子,為東北經濟的長遠發展積累後勁。

  創建節約社會 政府先做表率

  雖然東北地區電力資源相對充足,但入夏以來東北三省的政府部門在用電方面還是能省就省,而且正形成制度。在黑龍江省畜牧局,辦公室副主任胥天君早上一進辦公室就先把門窗戶打開。“自然風比電扇風的感覺好多了,只要是天不太熱我一般不用電扇。”胥天君説。

  吉林省政府的各個機關也紛紛使出多種辦法減少能耗。在一些辦公室,每盞燈都安有一個控制開關,需要哪個位置的燈就打開哪個。吉林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的一位幹部介紹説,省政府內各單位辦公區域照明非工作時間定時關閉,同時開啟聲光控制等輔助照明系統。通過一系列節能措施,去年吉林省政府機關較前一年節支達18%。

  近期,吉林省出臺的《省直機關節能降耗規定》中提出,各部門各單位明確任命一位領導幹部負責節約降耗工作,並將節能責任納入各部門單位考核。同時,各部門各單位要完善能源、水、辦公用品消耗統計報告制度,定期報告增減變動情況。嚴禁將機關及所屬單位經營性活動發生的能源和水的消耗費用與機關辦公發生的費用統算統結。

  東北財經大學東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肖興志認為,構建節約型社會是公益問題,政府有義務讓市民意識到經濟的發展不能以能源消耗為代價。構建節約型社會要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和約束,要讓浪費的公民和團體付出更大的代價。

  “垃圾”變廢為寶 資源概念更新

  作為資源富集區,東北地區的浪費現象一度比較多。如今,東北幹部群眾學會了過“緊日子”。污水、廢氣、稻殼、煤矸石這些昔日令人頭痛的垃圾,正在成為東北地區的“寶貝”。

  黑龍江省慶安縣水稻種植面積110萬畝,年産水稻55萬噸,每年加工水稻都會産生數十萬噸的秸稈、稻殼和稻糠。過去,只有少部分秸稈農民用做燃料,稻糠全部用做飼料,稻殼則點火燒掉,被稱為“黃色污染”。從2002年開始,慶安先後成立了4家稻殼燃燒棒生産廠家,年可加工稻殼5萬噸。生産的稻殼棒可用於企業和家庭取暖,每噸燃燒釋放熱量相當於煤炭的70%。利用稻糠生産的保健品更是深受市場歡迎。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2000年以來新建了轉爐煤氣回收系統,回收的轉爐煤氣與焦爐煤氣混合,用於軋鋼加熱爐的運轉,每年産生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目前,鞍鋼已經建成鋼鐵渣開發、瓦斯泥和轉爐煤氣全回收、餘熱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粉末冶金等40多項廢物綜合利用工程,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遼寧省環保局的初步統計顯示,與2000年末相比較,全省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69%提高到88%,年均節水2.5億立方米。目前,全省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率達到了74%,比2001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黑龍江省計劃到2006年,全省重點工業企業節能率增長4%,水的重復利用率提高5%,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70%。使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顯著提高,耕地減少趨勢得到遏制。

  處處精打細算 助推經濟振興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東北三省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面對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投資商,東北人守著“金山”仍然精打細算,一種最大化節約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東北地區形成。

  土地是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為解決這一難題,黑龍江省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前提下,經過多方爭取,將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一線的837平方公里重度鹽鹼地列為“工業走廊”的規劃之中。按照規劃,今明兩年啟動建設112.3平方公里,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並有一定數量的企業入區,達到有投入、有形象、有企業、有增量。規劃投資61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62億元,産業項目投資452億元,預期新增地區生産總值150億元。

  對於這一在國內許多省份都難覓的好條件,黑龍江省在使用上精打細算。黑龍江省政府明確表示,哈大齊地區屬生態脆弱區,工業走廊建設要把園區建設和生態建設同步推進。嚴格控制重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入園。從緊控制企業和廠房佔地面積,充分保留綠化空間,集約利用土地。經過幾年、十幾年的努力,使哈大齊工業走廊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有一個大的改觀。

  如今,在富饒遼闊的東北大地上,節約資源已經成為各地解決資源“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吉林省委書記王雲坤説:“工業化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大量消耗資源,前人堵了後人發展的路。因此,要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就是中國工業化發展的質量所在。”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