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國最大難僑安置點成為廣西北海“第一富鎮”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3日 11:22)

  新華社南寧5月13日電(記者李嘉 車曉蕙 何自力)40歲出頭的北海僑港鎮居民彭信偉擁有一家年産值超百萬元的海鮮加工廠。在上世紀70年代,他作為難僑回到祖國的時候,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

  僑港鎮距風景優美的北海銀灘僅一箭之地,其陸地面積0.7平方公里,當年是全國最大的難僑集中安置點。22年前,曾有八千多從越南回國的難僑匯集於此。現在全鎮1.73萬常住人口中,歸難僑僑眷佔到80%以上。

  彭信偉和家人當年回國的時候,僑港鎮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海灘。如今,當記者穿行在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和一幢幢別致的小洋樓間,一片富庶景象中已絲毫看不到當年海邊荒灘的影子。據當地官員介紹,去年僑港鎮人均收入近4000元,是北海“第一富鎮”。

  走進僑港鎮漁民家庭,聊起20多年前海上作業的情景,中年以上的歸難僑都忘不了:剛回到北海的時候,他們每天只能在近海“咿呀咿呀”搖著小船,捉一些“小魚仔”維持生計。越南歸僑、僑港鎮鎮長周玉富説:“我們的父輩初來時,唯一的生産和生活用具就是500多條小木帆船。”

  為安置好歸難僑,政府先後下撥了2900萬元專項經費和大批物資,為他們建造了漁港、漁船、住宅、醫院、學校、文化活動中心等生産、生活和文化教育設施。聯合國難民署也曾于上世紀80年代先後提供700多萬美元的援助。

  隨著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僑港鎮的歸難僑們提出“造大船、闖遠洋、賺大錢”的産業思路,當地漁業從近海捕撈逐漸轉向外海發展。老難僑簡文英的捕魚“家當”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僑港鎮經濟的“三級跳”:他家1980年在政府支持下買了一艘舊的小艇出海捕魚,三年後有了風帆船,到1999年已擁有兩艘價值100多萬元的大船。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僑務辦公室介紹,目前小小的僑港鎮共有九大漁業生産公司,固定資産達8億多元,有大小機動漁輪860艘。2004年全鎮捕魚量10萬噸,産值3.2億元,分別是1980年的58倍和107倍。

  擔任僑港鎮德陽海産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彭信偉現在已經住上了“小洋樓”,開上了私家車,每年收入有幾十萬元。他説:“我許多親戚都在美國生活,以前他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比我高出一大截。但是這幾年來,我感覺自己過得很好,一點也不比他們差。”

  歸難僑富了,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不斷提高。記者在鎮政府籌集資金60萬元建成的“僑港鎮歸僑僑眷之家”看到,這裡添置了乒乓球桌、檯球桌等健身器材和棋牌桌、卡啦OK音響等娛樂設備,設立有有閱覽室、老年學校及室外活動中心等功能室。

  “歸難僑在政治待遇方面,和國內居民享受完全相同的權利。”廣西壯族自治區僑務辦公室行政秘書處副處長陸地層説,一直以來,僑港鎮鎮長、分管僑務工作的副鎮長都是從歸難僑中選任,很多歸難僑僑眷被選為鎮人大、區人大、市人大代表以及各級政協委員。

  聯合國難民署曾把僑港鎮評為“全世界安置難民最成功的範例”,小小的僑港鎮也漸漸揚名海內外。

責編:逯娜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