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落實科學發展觀---西部大開發】青海:避短揚長 留住陽光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3日 20:40)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位於三江之源的青海省是我國退耕還林、還草的重點地區。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農牧民致富。青海省避短揚長,探索雙贏的答案。

  這裡是海拔三千多米的青海省海北州東香卡村,過去這裡村民以種植土豆和青稞為主,人均耕地只有兩畝。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這幾年全村退耕還草面積已經佔耕地總面積的10%。耕地少了,在這有限的土地上,農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呢?

  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陳世平:我們經過測算,在青海,(利用大棚種植)蔬菜需要的土地投入只有糧食的10%到30%,而勞動力需求是糧食的4到5倍,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退耕還林(草)後耕地減少的矛盾。

  2002年以來,青海省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提供資金和技術,引導農牧民發展大棚蔬菜。

  村民萬瑪多傑告訴記者,以前老鄉們有句順口溜:早上山藥串,中午山藥蛋,晚上山藥片。因為這裡是沒人種菜,也很難吃到菜。如今情景可大不相同了。

  村民萬瑪多傑:有四五個青菜,現在每天能吃到菜,以前桌子上看不見菜,菜對娃娃們的身體好,娃也愛吃。

  萬馬多傑説:這裡白天光照強,晝夜溫差大,蒸發量大。而塑料大棚解決了保持溫度和水分的難題,過去種不了的蔬菜,如今一年能收好幾茬。除了自己吃,還能賣個好價錢。

  村民萬瑪多傑:以前(種糧食)一畝地賣幾百元,現在(蔬菜大棚佔)四分地種菜就能掙三四千塊錢。

  退耕還草、種菜,不僅生態環境好了,農牧民收入還比以前還提高一大截。去年,萬瑪多傑所在的東香卡村人均收入比2003年又提高三百多元。

  為了引導更多的農牧民種菜致富,青海省還在傳統的農業區,集中建成了一批蔬菜基地。

  記者現場:這裡是西寧的海葫蘆蔬菜批發市場,規模是青海最大的,每天交易中有近一半來自本省。

  如今青海省的大棚蔬菜已經有兩百多種,不僅結束了蔬菜靠外省調運的歷史,每年還有十萬噸反季節蔬菜銷往內地。

  (鏈結)

  2004年青海省退耕還林達到270萬畝,10萬山區農牧民轉移到蔬菜大棚生産

  2005年青海將新建一萬座蔬菜大棚

  如今青海省進一步避短揚長,又瞄準了效益更高的花卉種植。青海的冷涼型氣候,對糧食生産是劣勢,對鬱金香、百合等球莖類花卉繁育卻是優勢。青海省因地制宜,為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和農戶牽線搭橋,使花卉種植逐步形成了特色新興産業。去年40萬枝鮮切花首次進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現在青海省正打破國外對鬱金香繁育的壟斷,建立自己的鬱金香種球繁育基地。

  記者感言:青海省根據高原自然特點,避短揚長的發展思路給人啟發和信心。隨著蔬菜和花卉生産規模的擴大,如何發展龍頭企業,保證銷售渠道暢通,避免盲目生産,看來是同樣重要的問題。

責編:春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