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廣西恭城:黃嶺村的“生態致富路” 
──農村沼氣建設見聞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5:37)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華社消息:葉桂榮剛嫁過來時,在婆家每天窮得只能喝粥。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淚,曾幾次偷偷逃回娘家。説起今天的生活,她的臉上洋溢著笑容:“現在就是趕我走,我也不走了。”

  葉桂榮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黃嶺村村民,剛嫁到黃嶺村那會兒,不僅天天喝稀飯,而且燒柴也是個大問題。村裏人要做飯,就要上山砍柴,山上的樹木越砍越少,就得到更遠的地方去砍,後來要跑到五公里以外的深山裏才能砍到柴,早上6點出門,晚上6點才能回來。山禿了、樹沒了,洪災旱災接連不斷,糧食産量越來越少。“我當時真的想離婚,是被丈夫連哄帶騙把我從娘家勸回來的。”葉桂榮説,“那時不知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

  村委會主任黃光發對記者説,黃嶺村的變革之路是被缺柴燒“逼”出來的。1983年,村民黃光林第一個建起了沼氣池,沼氣能用來燒飯、照明,不少村民看到了好處,紛紛跟著做,很快沼氣在村裏就普及了。

  沼氣不僅解決了燒柴問題,還改變了全村的發展路子。沼氣需要大量的動物糞便作原料,沼氣發酵後的廢渣是上好的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增強地力。許多村民便開始大量養豬,並利用沼氣廢渣肥田。慢慢地,村裏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生態農業模式。幾年下來,黃嶺村的山綠了,糧食産量也提高了。

  記者前不久在黃嶺村看到,村子四週的山嶺鬱鬱蔥蔥,山下果樹成林,農家的房前屋後堆滿了正待裝車外銷的水果。黃光發告訴記者,村民們在縣裏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開始發展水果種植、養魚等項目,收入有了提高。目前,村裏已形成“豬──沼──果”“豬──沼──稻──果──魚”等多種模式。生態農業使村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人均純收入已達到3500元。

  如今,葉桂榮家已建起三層樓房,因為使用了沼氣,往日煙熏火燎的景象不見了,廚房收拾得乾乾淨淨,周邊茂密的果樹林為新式農家增添了幾分幽美。“以前我們這裡都是種水稻的,一畝兩季水稻一般産量是800公斤左右,按照現在的市場價,除去成本,全部賣掉也只有1000來塊錢。現在改種了柑橘,一般産量是3000公斤至5000公斤,眼下市價是每公斤9角,一畝地的純收入在2700元以上。這還不算養豬的收入。”葉桂榮向記者算了筆賬。

  恭城縣委書記蔣洪説,黃嶺村的生態致富之路是全縣農村變化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兩條不同發展道路帶來的不同結果。以前,單純抓糧食生産,結果竭澤而漁,造成了生態的嚴重破壞,反過來又制約了經濟發展。如今,縣裏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是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完)

責編:春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