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國]萊蕪:紅色土地的“綠色變奏”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3日 10:22)
專題:經典中國
新華社濟南3月13日電(記者 呂福明)“一更裏來黑通通,姑嫂二人忙點燈;小姑攤磨嫂烙餅,趕辦給養手不停。二更裏來月滿窗,嫂嫂淘米妹燒湯;放上幾碗煎鍋豆,幹飯撈得香又香……”一首深情的支前小調,重現了當年萊蕪人民支援前線的感人場景。
光陰荏苒,似水流年。昔日硝煙瀰漫的魯中戰場,如今已崛起一座生機勃勃的“綠色鋼城”。
昔日支前模範
1947年初,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解放區首府臨沂,在萊蕪境內激戰三晝夜,一次殲敵7個師7.6萬人,活捉國民黨中將李仙洲。這場漂亮的運動戰,宣告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全面進攻的失敗。
萊蕪戰役前夕,萊蕪人民一次參軍6800多人,被譽為魯中參軍之冠。萊蕪戰役中,山東解放區共出動常備民工25萬人,臨時民工37萬人,大批的萊蕪人民積極支前,籌辦給養,搶運彈藥,救護傷員,看押俘虜,有力地配合支援了部隊作戰。
苗山鎮北古德范村支前模範韓玉珍今年已80歲,戰時只有21歲的她,曾帶領12名女民兵擔負看押200多名俘虜的任務。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地説:“當年,鬼子進村掃蕩,連續三年沒讓村民過成年。那時老百姓就盼社會穩定,能喝上碗糊糊湯啊,怎麼也沒想到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可是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英雄用鮮血換來的。”
今日綠色鋼城
萊蕪地處泰沂山區,向來交通閉塞,商賈鮮至。而如今,隨著山東省第一條山區高速公路博萊線的打通,這片紅色的土地正變得越來越開放,並迅速崛起為一座魯中工業重鎮。
近年來,以萊鋼、泰鋼為主體的鋼鐵及其製造業,逐步發展成為萊蕪的優勢産業。2004年,全市鋼鐵深加工能力達到260萬噸;鋼鐵産業實現增加值85億多元,同比增長98%以上;鋼、鐵、材産量均居山東省第一位。目前,已涌現出泰達智慧車庫等一批新興製造業項目,一個以型鋼、線材、帶鋼、汽配和環保産品、粉末冶金産品等為主的鋼鐵産業群初具雛形。
在鋼鐵産業發展中,萊蕪市將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入到綠色鋼城建設當中。去年,萊蕪市環保投入達3000萬元。去年下半年,萊蕪市在砍掉195個煉焦、煉鐵等小企業基礎上,對環保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萊蕪的鋼鐵産業也隨之告別傻大黑粗的傳統印象。去年,山東泰山泰鐵集團公司熱軋卷板生産線投産後,公司銷售收入35億元,增強了為山東半島製造業配套能力。泰鋼副總經理陳培敦説,加大環保投入,提升産品檔次,符合國家産業政策調整,也是泰鋼的方向。
2004年,大H型鋼一期工程和100萬噸熱軋中寬帶鋼項目建成投産,成為萊蕪鋼鐵産業新的增長點。項目開工時,一陣陣隆隆炮聲劃破荒山溝的沉靜,如同從半個世紀前的戰場上傳來。萊蕪市市委書記李玉妹感慨地説:“萊蕪人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戰役。當年萊蕪戰役是為解放全中國,今天的戰役是要把這塊紅色土地建設得更加富裕,打扮得更加漂亮!”
構建和諧萊蕪
城南15公里的汶河河道現已整飭一新,水波盪漾春風綠岸,無數遊人徜徉在楊柳岸邊,陶醉在這美麗的繞城走廊。如今,鋼城之“綠”,已不單是一種顏色,還有人文的和諧滋潤其間。
暮春的石灣子村頭,村民徐國勝正在裝卸鐵礦砂。他身後的一處舊宅院,就是當年陳毅、粟裕運籌帷幄的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村南先前部隊行軍的流沙河上,架起了一座跨河大橋,一條彎曲的泰薛路打通了到青島的出海口。這裡的萊蕪特産“三辣一麻”(蔥薑蒜和花椒),佔到當地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徐國勝説,自己買了輛農用三輪車搞運輸,靠拉鐵礦砂和農産品,年收入不下兩萬元。
2004年,萊蕪市投入支農資金2.6億元,山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2元,增長10%以上。市委書記李玉妹説:“從中拿出一個億可以在城市裏搞一個漂亮的形象工程,但考慮到城鄉和諧發展,我們還是寧願少留個腳印,多留點給農村,雖然這種投入短期內也許看不到回報。”
近年來,紅色旅遊、綠色旅遊也成為地方産業支柱。每年春暖花開時節,前來觀光旅遊的客人絡繹不絕。人們在這裡賞槐花、看溪流,飽覽青山綠水;追古撫今,戰地重遊,接受傳統教育。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一個趨向全面開放、工業發達、群眾富裕、環境優良、文明進步的新萊蕪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責編:陳卓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