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媒體廣場]兩會聚焦:解決三農問題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5日 07:05)

    專題:2005年兩會

  CCTV.com消息(媒體廣場):

  中國特産報──2004年"兩會"有關建議和提案使農民受益數十億元

  三農問題一直是這兩年兩會關注的熱點。雖然今年兩會的大幕才剛剛開啟,代表、委員們關於三農問題的討論就佔據了各大媒體版面的顯著位置。中國特産報的報道説,(隨著社會各界對“三農”問題關注程度的不斷加深,2004年農業部承辦的全國人大建議、政協提案比前一年增加了30%,農民因此直接受益數十億元。)

  人民日報──“多予少取”農民得實惠

  人民日報的報道説,(2004年我國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幅度達到6.8%,這是自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通過減免農業稅、糧食補貼等措施,農民直接受益451億元,農村貧困人口因此減少300萬人,國家“多予少取”的扶持政策使農民得到了實惠。)

  經濟日報──農民增收 還有大戲在後頭

  對於今年農民的增收形勢,經濟日報的文章説,(今年,國家免稅、直補等惠農政策將繼續發揮作用,糧食生産、農民增收將有更大的上升空間。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27條惠農政策,與去年的“一號文件”相比,今年的“一號文件”則更偏重於“加法”、“多予”的內容,從而保證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增強,有利於9億農民長久穩定地實現增收。)用報紙的話説,農民增收還有大戲在後頭。

  新華每日電訊──農業稅免徵後政府還需做什麼

  減免農業稅、農民增收是2004年經濟生活的一大亮點。不過,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代表委員們也看到了仍然存在的問題。新華每日電訊援引部分代表委員的話説,(農業稅逐漸退出農村並非就意味著農民的錢袋子立刻能鼓起來,仔細算賬的話,很多地方刨去打工、養殖等副業收入,真正種糧的農民,增收幅度並不大。在中國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單靠種糧,解決不了農民增收問題。)農業稅免徵之後,還需要政府好政策不斷出臺,力度不減,支農政策再加溫。

  新華每日電訊──參加了8000萬,還有8個億呢!

  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農民看病難、難看病成為熱點話題之一,有三個民主黨派不約而同地把目標鎖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他們説,農村醫療設備差、經費少,部分農民還不信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問題多多。新華每日電訊援引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話説:“農民辛辛苦苦一年,打個噴嚏就可能把全年的全部收入交給醫院。)現在很多常用藥農村比城市還貴,必須加大農村醫藥價格的管理。”

  新華每日電訊──解決三農問題需要跳出三農

  面對這些問題,代表委員們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是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新華每日電訊援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的話説,消費不足的很大癥結在於農村的落後。城市建得再漂亮,馬路修得再寬,如果農村凋敝、農業衰弱、農民富不起來,經濟也難以長久繁榮,反而會拖國家現代化的後腿。因此,“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需要、經濟增長的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韓俊也表示: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也正是不同國家採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中國工業反哺農業正當其時。

  解放日報──今年農民增收新增長點何在

  解放日報的報道説,(這兩天,從各地代表們帶來的信息來看,“三農”問題的解決正在畫出一道美麗的上升曲線。浙江代表説,去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8年來首次縮小。而今年全國各級財政支農總量將超過2000億元,這一數字攤到9億農民身上,每個人得到的實惠至少為222元。)各級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也將以不低於70%的幅度向農村傾斜。中央第一次明確規定財政使用比例,意味著今年國家將更多地為農村社會事業“埋單”。

  中華工商時報──關於農民工的話題

  在對三農問題的關注中,中華工商時報特別報道了關於農民工的討論。(文章援引全國政協委員的話説,農民進城做工,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大潮流。那些中學畢業後就到城裏做工的農民工,已經不能再稱為農民,只能説他們家在農村。農民進城做工,依靠工資收入維持生計,在做工期間就是工人,就是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依法享受産業工人的應有待遇。“農民工”的戶籍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也應該依法逐步解決。)此外,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農村消費市場的整頓、農民文化生活的改善等話題也已經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點。我們相信,隨著兩會的順利進行,關於三農問題的討論還會更加深入。我們也將在以後的節目裏繼續關注。

責編:閆冬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