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許信良期盼兩岸農業交流建立“最優惠機制”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1日 18:05)

  新華社上海3月1日電(記者季明)“為什麼從泰國運水果到中國可以實現零關稅,而要從地緣上更近的台灣運水果到大陸卻必須費盡週折呢?”台灣知名人士許信良呼籲,兩岸農業交流應儘快建立“最優惠機制”。

  農業在台灣經濟中的比重並不大,但是島內還是有許多人依靠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食品加工、交通運輸等行業生活。隨著加入世貿組織保護期結束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台灣農民開始憂慮本地孱弱的農業在境外農産品的衝擊下不堪一擊。

  許信良説:“台灣農業的出路在大陸。”他認為,兩岸的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台灣的熱帶水果、花卉、種子、種苗、有機蔬菜、綠色大米等農産品在大陸都有著廣闊的銷售市場。

  去年11月,許信良曾率“兩岸農業交流訪問團”訪問上海,當時負責接待的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主任袁以星向來賓列舉了一組數字:上海擁有2000萬常住和流動人口,每天要消費豬肉1000噸、禽肉330噸、鮮奶和水産品各800噸、蔬菜1萬噸、鮮切花100萬支,每年農副産品流通金額超過80億美元。

  許信良回憶説,當時所有訪問團成員都對大陸市場的巨大空間産生濃厚興趣。目前,台灣省農會等一些民間機構正在積極籌建“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協會除了為兩岸農産品交流提供便利外,還將為有意投資大陸的台灣農業企業和農民團體架設橋梁。

  “我們期待在台灣製造業廣泛在大陸投資之後,農業投資能夠成為下一個臺商投資的熱點。”許信良認為,兩岸農業共同面臨加入世貿組織的考驗,應在專業技術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提高農業生産水平,以應對“洋水果”、“洋大米”的衝擊。

  儘管前景美好,但目前兩岸農業交流還面臨著許多現實阻礙,交通運輸不暢是其中最關鍵的“瓶頸”。目前兩岸沒有直接“三通”的現狀,使得所有台灣農産品只能繞道進入大陸市場,前後又要經歷繁複的通關手續和檢驗檢疫程序,這些週折和顛簸不僅增加大量不必要的成本,也影響了嬌貴的熱帶水果和花卉的品質。

  許信良説,他已經注意到日前國臺辦負責人關於“祖國大陸願積極促成台灣農産品在大陸擴大銷售”的意見,他認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也是台灣農業的契機。當前的當務之急是儘快建立兩岸農業交流的“經常性機制”,實現兩岸“三通”,通過航運等更經濟更穩定的方式將台灣的農産品運往大陸。

  “我在上海的市場上看到各種來自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以色列甚至南美洲的水果,就是沒有看到台灣出産的農産品。”許信良説:“我期待下次再來時可以看到台灣的蓮霧(台灣著名水果)能夠出現在上海的水果攤頭。”

責編:常穎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