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社會:撫慰“空巢”老人的情感世界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4日 17:14)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時刻,然而不少家庭此夢難圓,特別是對於那些盼了整整一年的空巢老人,尤其是一種精神災難。
目前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約為45萬戶,佔到老年家庭的38%。 如何解決空巢老人的生活問題,如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成為當今社會的新課題。
春節凸顯中國家庭結構的變遷
大年三十,住在北京潘家園小區的60歲的裘太佑夫婦,在豐富的年夜飯桌上擺了3副碗筷,這個習慣是從三年前獨生女兒到美國開始的。接到女兒的越洋電話,兩位老人落淚了,思女之情更顯濃重。
20多年來的社會變革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給中國人帶來了更多的價值取向。昔日四世同堂獨守庭院團圓守歲的家庭,正在讓位給五花八門的過年方式,空巢家庭如何過年的問題也凸顯出來。
今年24歲的楊新成是北京一家銀行的職員,他新婚不久即面臨著一個困惑,由於他與新娘都是獨生子女,在春節裏是到父母家過年還是到岳父、岳母家團聚?讓這位出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獨生子女難以取捨。楊新成告訴記者:“最終三個家庭達成一致,除夕一起到飯店守歲過年,然後我們兩人到外地去旅遊。”
獨自過節的老人患精神憂鬱等疾病的比例明顯增高。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臺恩普介紹説,“現在社會上老年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是退休後的不適應感、孤獨感。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成為空巢家庭的寫照。
家住中關村的離休教授董海如説,春節我最盼望的不是子女寄來豐厚的“過節費”和遠隔千里的電話拜年或網絡溝通,而是子女前來團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鄔滄萍教授認為,雖然當代老年人興趣愛好越來越廣泛,但是“愛好不能代替兒女的親情”。
多年來致力於社會倫理道德研究的趙建敏博士認為,建設和諧社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愛自己的親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不要讓雙親晚年感受到淒涼和孤獨,更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悔恨,請盡孝道于親人在世。
志願者溫暖著空巢老人孤獨的心
“幾天前,接到志願者的電話説是大年三十要來陪我過年,我真高興呀。很多年沒有這麼過年了。”81歲的空巢霍彥章老人聲音有些哽咽。北京市安貞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主任王凱利説,為了讓空巢和孤寡老人過上一個歡歡樂樂的大年夜,志願者們早早來到老人家裏,準備年夜飯。
王然等5位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生通過熱線電話報名,如願成為北京市中關村街道招募的青年志願者。北京大學共有20多位研究生在今年春節走進空巢老人家,陪老人一起聊天、看電視、包餃子,歡歡喜喜過大年。
據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璇介紹,“96156親情陪伴大年夜”活動由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市老齡協會共同舉辦,主要是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陪伴老人過年。報名者中有公務員、工人、個體經營者,有退休人員,也有在校大中小學生,還有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其中,年齡最小的12歲,年齡最大的84歲。
此項活動自去年開展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目前志願者與31639位老人結成了“真情陪伴對子”,全面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礎
資料顯示:中國老年人口數量超過1.3億人,隨著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將進入老年,預計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總數將突破2億人,2027年超過3億人,2044年將達到4億人。
同時,多達1.4億的年輕農民向城市流動,加快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步伐,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而農村老年人在經濟上的自立能力仍然不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落後於實際需要,養兒防老的社會經濟基礎沒有出現根本變化。
專家指出,一方面城市空巢家庭不斷增多,另一方面中國社會還未給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提供足夠的空間,這種形勢迫使我們現在就必須開始進行必要的準備,否則會積重難返。
據中國老齡協會與北京老齡協會的調查表明,早在1997年,北京50至59歲的老人表示將來願住進老年公寓的達22.3萬人,而北京近郊交通方便、環境優越的老年公寓為首選。但對於退休之後收入不高的老年人而言,老年公寓過高的價位又是難以承受的。
專家認為,建立一套科學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老人有一個富裕的晚年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中國老年公寓的社會需求廣闊,發展潛力巨大,但是中國人未富先老,還處於起步階段,它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觀念的轉變,國家政策大力支持,融資渠道的暢通,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
責編:陶柯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