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地方“兩會”透露中國均衡發展的積極信號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7日 18:44)

    專題:直通地方兩會

  新華社天津1月27日電 (記者 孟華 張濤) 中國各省份本月陸續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不約而同地傳來一個引人注目的訊息:許多地方政府在制定2005年經濟發展規劃時,有意調低了經濟增長目標。分析人士指出,這表明中央首倡的“科學發展觀”,正在變成地方的自覺行動,是中國邁向均衡發展的積極信號。

  本月23日,王岐山市長在北京市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宣佈,今年北京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9%──比去年的實際增長率足足少了4.2個百分點;同時,北京還將調整計劃指標設置,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注重速度轉向注重結構、質量和效益等方面。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近日也在全省“兩會”上宣佈,今年廣東經濟增長目標是10%,這一數字遠低於該省去年14.2%的實際增速。黃華華並坦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艱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在天津市的“兩會”上,市長戴相龍亦明確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調降為12%(去年天津經濟增長15.7%)。他表示,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整體競爭力”。事實上,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其他一些省份較早前在“兩會”上宣佈的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也都明顯低於各自在2004年的實際增長率,同時,它們對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的強調也是空前的。今年中國地方“兩會”上的這道新風景,讓人聯想到:一年前的此時,中國各界針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GDP崇拜”思想,曾展開激烈的爭論和撻伐。

  在去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降為7%,希望借此提醒各地更多地關注社會公正和可持續發展。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如今在一年後也開始效倣中央的做法,顯示“科學發展觀”正在各地得到進一步落實。2003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均衡發展,堅決摒棄過去那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率的片面發展觀。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由於中國以往過分看重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甚至把發展等同於增長,結果把許多無可回避、必須解決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留在了後面,包括: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擴大,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資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等。過去一年,中國經歷了宏觀調控的驚濤駭浪,由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過度所引發的濫用土地、污染環境及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等問題,使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弊端表露無遺。一度對宏觀調控持觀望、懷疑態度的地方政府,終於在鐵的事實面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浙江省在2004年成為中國第四個GDP超萬億的經濟大省。然而,該省統計部門卻發表了中國首部省級“白皮書”──《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為特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進行了認真反省。

  中國地方“兩會”今年在調低經濟預定增幅、淡化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也紛紛增加了旨在體現以人為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多項指標。今年上海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設置了17個主要預期目標,引人注目的是,體現能源利用效率的“萬元生産總值綜合能耗”指標,首次被納入其中。

  北京市將“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入學率”等指標列為今年政府的主要調控目標。天津市提出要提高“社會保險能力”,計劃在今年使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員達到95%以上,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設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制度。

  “各地在‘兩會’上調低GDP增幅的背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社會、環境、資源等的協調發展,”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周立群説,“隨著中央與地方政府就此達成共識,中國正在為走上均衡發展的道路夯實基礎。”

責編:曉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