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南京火車站為何五年建不成?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5日 19:48)
專題:2005春運手冊
新華網南京1月25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 李燦)春節將至,懷著回家熱望的人們紛紛涌向南京火車站。可是,眼前的情景卻像劈頭一盆冷水:5年多以前被火災燒燬的候車大樓,至今還在重建之中,站前廣場還是個坑坑洼洼的大工地。機聲隆隆,灰塵撲面。旅客為了安全、趕時間,常常要在漫長而高低不平的臨時通道上奔跑。
作為江蘇門戶、京滬鐵路一等大站的南京火車站,已是在第6次沒有站房、第2次沒有站前廣場的情況下迎來春運高峰了。
“南京火車站的改建,就那麼些工程量,5年還完不成,讓這麼多人遭了這麼多年罪,這是執政為民嗎?”著名建築專家高民權教授氣憤地責問。
上億人次的旅客只能忍耐著
“究竟要讓我們忍耐多久?那麼多高樓大廈,一眨眼就建起來了,為啥不抓緊搶修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火車站?他們難道不曉得旅客的困難嗎?”剛剛出站、拎著大包小包、氣喘吁吁、每年要在南京火車站乘車二十幾次的旅客王先生一邊跑,一邊怒氣沖衝地對記者説。
1999年11月12日淩晨,一場大火把南京火車站的候車大樓(即站房)全部燒燬。此後一個多月,每天兩三萬旅客只得冒著凜冽的北風,在空曠的廣場上等車。後來,站前廣場上搭起了兩座像蒙古包一樣的臨時候車室。當時大家都以為,新站房建設馬上就能啟動。誰知道,那兩座鋼板搭成的“蒙古包”一用就是兩年半。2002年6月,臨時候車室才被搬遷到車站西側200米外的一座樓裏。
5年多時間裏,南京火車站的旅客進站要比以前多跑200多米。由於廣場施工,出站通道幾乎每半個月改一次道,旅客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繞來繞去,找不到方向,常常要花半小時左右才能出站。站前的公交車站幾次搬遷,票販子久禁不絕,出租車拉客、宰客、拒載現象不斷,治安事件頻發。因為長期堵車,許多出租車司機不願跑火車站方向,不少旅客耽誤乘車,接站經常找不到人,經過此地的長途客車到站時間大大延遲。灰塵、泥漿、噪聲,心慌、心煩、心累,百姓不滿情緒日增。據南京火車站統計,5年多來,進出該站的旅客日均6萬人次,總數已有上億人次。至於經過此地而受到干擾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南京火車站副站長張劍霞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這5年多,車站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採取了許多措施確保客貨運輸不中斷。未發生行車、勞動、消防安全事故。可是,車站太窄太亂,他們能為旅客提供的只能是最簡單的服務,細緻、個性化的服務根本談不上。
2002年6月18日,旅客苦盼的南京火車站改建工程終於開工。如今,又過了兩年半,站房雖然“站”起來了,但卻被擋板封著不能用,因為內部裝飾工程剛剛完成招標,進站天橋還沒影兒,站內天橋和地道工程還沒通過審批,站前廣場還是一個塵土飛揚的大工地。
南京火車站究竟何時能夠建成?有一種説法比較肯定:今年8月底以前,以便迎接10月在江蘇舉行的第10屆全運會。到那時,離該車站遭遇火災將是5年又9個月了。
為何拖了這麼久
“按照建築行業慣例,像南京火車站這樣的投資總額、工程量和難度系數,連設計帶施工,3年足夠了。考慮到火車站對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工期還應該更短。5年多還建不成,實在説不過去!”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曾參與評審南京火車站改建方案的著名建築專家高民權教授對記者説。
資料顯示,比南京火車站工程量、投資額都大得多的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只建了兩年零5個月;京九鐵路全長2397公里,有車站210多座、橋梁1100多座、隧道56公里,從開工到全線運營也僅僅用了3年零4個月。
南京火車站的建設拖了這麼久,有關單位是如何解釋的呢?
首先是前期準備時間太長。南京站工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丁文運説,南京火車站改建工程立項時間太長,一是怕投資過大,國家計委不批准,遲疑不決;二是改建方案爭議太大;三是鐵路部門與江蘇省、南京市如何分攤建設費用久議不決。
再就是工程難度較大。車站在原址改建,要保證車站正常運轉,不中斷站前過境公路的交通;既要建站房、廣場、地下停車場、隧道,還要與地鐵銜接。
另一原因是站房設計方案修改較多。丁文運説,最初的設計標準偏低,為適應新的需要,他們進行了兩次大調整。增設了站房內的電子商務區、貴賓包房,增加了自動扶梯,又增加了軟席候車室、貴賓候車室的面積,等等。每一項變更都須經過鐵道部門內部層層報批,過程較長。
丁文運告訴記者,他們對站房建設的質量要求很高,一開始就瞄準“魯班獎”。也許,慢工出細活,也是“慢”的一個原因。
南京市建委主任陸平貴和場前廣場指揮部負責人梅崇龍説,他們明顯感到鐵路方面承擔的站房工程動作太慢,但只有幹著急。南京方面承擔的工程包括站前廣場、地下停車場、兩座高架橋和站前景觀工程、改造站前過境公路隧道並新建一條隧道,還要代做原定由鐵路方面負責的進站高架平臺,總投資7億多元,是站房工程總投資的兩倍,不比對方難度小,但設計和前期準備只用了7個月,工期不會超過兩年。
“再也不能發生這種事了”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建築專家和眾多旅客都説,這件事暴露出我們的政府部門執政能力必須大大提高。
首先,應加強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感。許多旅客認為,這座車站改建過程出現的嚴重拖延,説到底是沒有足夠重視群眾的困難。只要群眾還能忍耐,就不太著急。鐵道部門、江蘇省、南京市都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工程對經濟、社會事業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爭分奪秒,排除萬難,確保質量,提高速度。
其次,應加強重大工程項目的協調能力。南京方面強調他們的工程進度受制于鐵路方面,站前廣場2003年10月才開工,就是為了不堵塞站房工程的進出通道。何況原廣場上的“蒙古包”直到2004年初才拆除,想幹也幹不成。鐵路方面則抱怨南京方面沒及時通知他們拆“蒙古包”,廣場開工太遲,影響了他們施工。如果設置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指揮機構,將全部工程有序安排,嚴格控制進度,加強各方協調,許多延誤完全可以避免。
第三,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前期論證、準備、設計過程缺乏統一組織;開工之後層層報批環節太多,過程太慢;重質量而輕時效,造成資金佔壓、交通堵塞,都是極大的浪費,反映出效率低下。至於對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效率的負面影響,更是難以估量。
第四,要加強決策的預見性。鐵道部門的站房設計方案,本應適度超前,後來增加的那些功能,大多可以預見;考慮到變更設計層層報批的過程很長,事先應該有所準備,避免“臨時抱佛腳”。
在南京火車站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施工人員們正在加班加點,十分辛苦。也許,為了迎接“十運會”,工程也不會再拖延了吧!
“為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為了老百姓,再也不應發生這種事了!”高民權教授語重心長地説。
責編:趙國臣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