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為實現莊嚴承諾 中國啟動最大規模對外救援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4日 07:05)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人民日報消息: 1月3日下午6時,滿載著中國人民的同情與關愛,中國向斯裏蘭卡災區提供的第二批計70噸援助物資的專機離開北京飛往科倫坡。1月4日,另一架救援物資專機預計自天津飛赴泰國。這表明,在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發生不到10天內,來自中國的價值約6000萬人民幣的救援物資已分兩批投放至受災嚴重的印尼、斯裏蘭卡和泰國三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對外救援行動。

  高效運轉的救援應急機制

  1月3日下午1時,商務部援外司司長王漢江與國防部外事辦公室綜合局局長關友飛大校一邊匆匆地吃著盒飯,一邊商量著今後如何進一步完善對外救援工作。

  “在救援工作中,時間因素非常重要,因為晚了就沒有意義了。”王漢江説,幾年來,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建立並不斷完善救援應急機制。這一機制要求相關部門人員隨叫隨到,不管發生何種情況,總能找到人。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協調商定處理原則,然後,在多數情形下將具體救援任務立即下達至負責協調全軍對外救援工作的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很多工作其實都是他們做的。”王漢江指著關友飛説。

  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發生後,國防部外事辦公室12月27日接到救援通知後立即給有關部門下達任務。第一批救援物資于12月28日準時送到了北京首都機場,有一些食品乾脆就是從生産線上直接運到首都機場。12月29日上午9時25分,裝載著約100噸救援物資的第一架中國包機從北京起飛至斯裏蘭卡,成為國際上第一架抵達斯裏蘭卡的救援專機。當在包裝袋上打印著生産日期為“2004年12月28日”的食品時隔一天之後便送達災區後,不少當地人對中國救援行動如此神速稱羨不已……

  確保救援物品優質

  在突發災難面前,如何保證來自中國的救援物資質量優良?為此,本報記者于1月3日下午特意踏訪了參與此次救援工作的北京月盛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某倉庫。

  去年12月28日上午9時40分至29日清晨5時,北京月盛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員工全力以赴,完成了向災區提供兩批共計31200袋清真熟肉製品的供貨任務。記者在該公司觀察了一次包裝車間、煮制車間和高溫高壓滅菌車間的工作情形,看到現場工作的員工正在一絲不茍地嚴格按照食品安全規程工作。公司董事總經理史建軍告訴記者,該公司有15000噸清真冷庫和清真熟肉製品生産車間,其産品原料的選料和加工過程都是按伊斯蘭屠宰方式進行生産,其真空包裝産品經120攝氏度高壓滅菌和7天以上的質量考察期,經檢驗合格才能包裝上市。

  在總後勤部某倉庫庫房內,折疊式夾板、帳篷、擔架等救援物資擺放得整整齊齊。總後勤部衛生部藥品器材局局長任國荃大校説,所有入庫貨品都進行過嚴格的質量檢驗,確保物資保質保量。為了保證軍需品應急採購的需要,專門建立了週轉倉庫,對一些常用物品進行了週轉儲備。倉庫品種極多,大到車輛,小到粉筆,幾乎應有盡有。

  為了實現莊嚴的承諾

  2004年12月29日,中國政府決定大幅增加對海嘯受災國的緊急援助。這是中國具體貫徹睦鄰外交政策的一份莊嚴承諾。為了完成這一承諾,不知有多少人在2005年的元旦假期內默默地做著奉獻。

  總後勤部軍需物資、油料部物資採購管理局局長蘇嘉清大校告訴本報記者,去年12月28日上午8時,他們接到當日下午3時30分前必須將所有物資籌措齊全後送到首都機場的任務。在現貨不足的情況下,他們組織了應急生産。在這個過程中,具體承擔籌措任務的北京物資採購站全員動員,緊急組織工藝考察和物品驗收。“很多同志都是連續幾天連軸轉。”

  物資備好後,運輸便是另一個重要環節。總後勤部軍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冀和少將説,此次救援物資運輸任務下達後,總後首長非常重視,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立即啟動軍事交通應急機制,及時與民航、海關總署和航空公司進行協調,在24小時內辦理飛行、航線和通關手續,並派專人到現場監督裝機。“為了保證這些物資能夠安全、及時地送到受災國家,我們許多同志節假日一天沒有休息,直到現在還有五六個人在機場組織裝貨。”

  任國荃還説,為了這次援外任務,一些平時有聯絡的地方醫藥公司也沒有休息。“這次是軍、地雙方聯合完成救援任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保障任務,也確實是我們應該做的。”

責編:陶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