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小平:開啟中國信息革命征程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7日 17:21)

  經濟參考報消息:一個消息救活了一個地區的産業。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984年2月,創辦不到三年的《經濟參考報》收到了安徽省阜陽市委書記陳復東的一封來信,信中反映當地粉絲大量積壓,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2月16日,《經濟參考報》刊登了這封來信。出乎報社編輯和陳復東的意料,來自全國的粉絲定單就此源源不斷地飛向阜陽,兩億斤粉絲在一個月內銷售一空。

  在信息匱乏的年代,一條信息起到的作用如此之大,超乎人們的想像。如今,我們已經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信息已經滲透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每個角落。鄧小平同志關於信息建設的論段、決策和思想,開啟了中國信息化的大門,推動了中國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為中國信息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信息資源開發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

  1984年9月的一天,一個印有“中共中央辦公廳”字樣的大信封,送進了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新華社大院,《經濟參考報》的編輯們圍在一起,欣喜地看著總編輯李琴將一幅手書緩慢展開,上面是兩行蒼勁有力的大字:“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落款“鄧小平”。狹小的辦公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小平同志的題詞雖然只有12個字,但不僅指明了《經濟參考報》乃至整個經濟新聞報道的方向,而且指明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方向。這個題詞連同他作出的其他有關我國信息化的論斷和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我國信息化事業的發展,對當前和今後我國信息化建設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7個月以後,《經濟參考報》刊登了鄧小平的題詞:“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

  新華社信息中心副主任梁相斌長期從事信息管理和研究工作,他向記者介紹説,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信息技術經歷了迅速發展的時期,人們用“第三次浪潮”預言人類將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用知識爆炸來形容大量新知識的涌現,信息對各國的綜合國力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信息傳播的手段正在發生著變化,國際互聯網的雛形已經形成;另一方面大量信息資源被開發出來,開始運用到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

  當時,我國剛剛打開國門,國內多數人對國外情況懵懂無知。信息傳播的介質極其落後,手搖電話、有線廣播、半導體收音機、為數不多的電視機、有限的幾種報紙雜誌,構成了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生活在當今社會裏的人很難想像當時為打一個電話要跑數十里地的情形。這種信息傳播介質的貧乏使我國多數人基本處於信息盲區。另一方面,信息的內容更為貧乏。電臺、電視臺的頻道數量屈指可數,報紙、書刊、雜誌出版量也很少。《經濟參考報》早期報道中多次出現的“一條消息救活一個企業"、“一條消息幫了一個地區”、“一條消息幫助百名大學生就業”的現象,就充分説明了社會各界對擴大信息傳播渠道、挖掘信息資源的實際價值和迫切需求。如果中國不能在信息技術、信息內容方面有所突破,就可能被拋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後面。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鄧小平為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作出了“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重要題詞。這一題詞體現了小平同志對新聞傳媒在信息資源開發和四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的高瞻遠矚。

  把信息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當時中國信息業發展落後的狀況,與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與社會對信息的迫切需求十分不對稱,中國必須儘快開發豐富的信息資源,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信息作為一種資源,有著與各種物質資源一樣的屬性,有其特定的存在價值與使用價值;其生産、交換、流通、消費與監管有其自身的規律。而在小平同志題詞之前,人們還沒有將信息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資源”二字,揭示了信息的實質,揭示了一個龐大産業的興起。現在中國已經認識到,信息資源與材料資源、能源資源一起,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資源。

  將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整個四化建設聯絡起來,反映了小平同志對信息問題在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重要性的認識。後來他不斷談到了信息問題的重要性,1985年接見外賓時他説:“中國社會過去閉塞,造成信息不通,是一個很大的弱點。”他還説:“現在不是講信息重要嗎?確實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沒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靈。”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相繼成立了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了信息産業部,旨在制定戰略,統一規劃,科學實施,加強管理,加速信息産業發展。如今,我國信息資源開發的面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1000多個信息中心,4萬多個信息諮詢機構,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中國社會信息系統現已開通,設有科技、商貿、企業、教育、文化、生活、圖書、政策法規等11個欄目,近百個國家級數據庫。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總數已經達到近萬種,覆蓋全國的電視頻道達到50多套,廣播頻道在每個城市都在10個以上。這些數據充分表明,信息服務業不但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還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人才培養是信息化的關鍵

  如今的人們很難想象沒有電腦工作、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然而,在20年前的中國,見過電腦、會使用電腦的人可以説是少之又少。就是在那個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電腦為何物的年代,小平同志作出了“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號召,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我國信息化的人才基礎。記者採訪了當時親耳聆聽小平同志講這句話的時任上海市中國福利會兒童計算機活動中心指導教師的王頌讚老師。王老師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景:

  1984年2月16日是中國農曆元宵佳節,這天上午,80歲高齡的鄧小平饒有興致地在上海展覽中心觀看了“電腦娃娃”們的程序設計表演。電腦屏幕上閃現出“熱烈歡迎”的中、英文字樣,接著又出現了一個造型生動的機器人,閃爍著大眼睛,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不一會兒屏幕上顯示有“中國製造”四個大字的火箭升騰起來……

  看著眼前這一切,鄧小平笑了。他滿意地點著頭,親切地詢問當時操作電腦的孩子的名字和年齡,並和藹地撫摸著這個“電腦娃娃”的頭,對在場的人員説:“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當時為鄧爺爺演示電腦的是13歲的李勁,鄧爺爺的親切接見和鼓勵更是影響了李勁同學的人生之路。他全身心地投入計算機學習,16歲連跳兩級進入清華大學,23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計算機博士,現年33歲的他已是計算機圖像壓縮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

  專家們認為,計算機人才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關鍵,我國要在世界信息強國中佔有一席之地,核心問題就是人才。小平同志關於“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指示,連同“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題詞,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指南,推動了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從娃娃抓起培訓計算機知識的號召,使很多學校開始關注計算機教育,一大批電腦人才得以脫穎而出。據統計,2000年,我國中小學開設計算機課程的學校近6萬所,擁有計算機200多萬台。到2002年底,大專院校擁有信息專業在校學生15萬人,計算機及相關專業400個,每年畢業專業人才兩萬多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信息技術是信息化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初,著眼于搶佔未來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最高點,美國、日本、歐洲紛紛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尤裏卡計劃”、“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尤其是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提出把戰略防禦和進攻的戰線拓展到外層空間,這一耗資2萬億美元的龐大計劃將帶動相關高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最新戰略動態,引起了中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1986年初,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科學家王大珩與科學家陣芳允商量,決定向最高領導寫一份“發展我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他們商議由王大珩起草,並與另兩位科學家王淦昌、楊家墀商量定稿。他們當時也許沒有意識到,一份改變中國高科技研究進程的報告,就這樣誕生了。

  四位科學家署名的建議于1986年3月2日送到了中央最高領導層。出乎他們意料,3月5日,鄧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按照小平同志批示精神,國務院立即組織專家對幾位科學家的報告進行週密論證,于1986年11月18日出臺了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後來,小平同志又親自為“863”計劃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

  “863計劃”內容廣泛,其中最多的項目,就是與信息革命、信息技術有關的高科技領域。信息産業部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童有好是我國信息産業發展的研究者和見證人,他向記者介紹了有關情況。

  童有好説,在整個“863”計劃投資的100億元中,信息技術相關項目的投資約佔投資總額的2/3。“863計劃”直接推動了我國信息技術硬體産業的發展。1993年以前可以説是我國信息業發展的奠基時期。在這個時期以前,我國在通訊、電子、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關鍵産業相關技術方面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正是由於小平同志和科學家們對世界科技動態的清醒認識,啟動了“863計劃”等一系列高科技項目,我國信息技術才沒有被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拋到後面,在有的領域甚至還掌握了世界領先水平。

  小平同志在許多不同的重要場合多次指出科學技術的重要性。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説:“馬克思説過,科學技術是生産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如果説啟動“863”計劃是從具體工作方面直接推動我國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話,那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則從理論高度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論斷的提出,將我國的科技發展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産:信息化改變著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方式

  “我是福建農民,長期種植蘆薈,品質優良,不含運費,每噸售價1200元,有意者聯絡我。”

  “本人在北京,現急求購蘆薈乾粉,有貨者望速與聯絡。”

  上面的供求信息,不是出現在報紙雜誌的廣告頁面上,而是出現在“中國蘆薈網”的用戶論壇上。一位蘆薈種植者對記者説,“網絡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我們種蘆薈以前憑感覺的狀況,現在生意比以前好做多了。”

  “中國甘蔗網”、“中國玉米網”、“中國小麥網”等信息網絡的出現,正在改變中國數億農民世代相傳的糧食種植方式和交換方式,並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

  據來自信息産業部的消息,2003年,我國信息産業(不含新聞媒體等信息服務業)完成增加值709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6%,成為國民經濟的龍頭産業;電話用戶總數達到5.32億戶,居世界首位;互聯網用戶數已達7950萬,居世界第二位;電子信息産品出口1410億美元,接近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1/3。

  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是信息化對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深刻影響。在生活領域,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掌握世界發展的最新動態,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進行文字語音甚至視頻交流;娛樂、購物、交流、甚至辦公都可以在家裏進行;在政府政務方面,各級政府已經廣泛通過網絡直接向社會提供服務,以前很難獲得的政務信息,現在已經直接通過網絡向社會公佈;在企業,信息網絡已經可以對企業的資金、物資、人員流動進行適時監控,企業間交易從談判、簽約到付款,都可以在網上進行,支撐企業決策的各種信息資源空前豐富;在國防領域,高科技條件下的信息戰,已經成為全軍科技練兵的主要內容和目標。社會運轉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對物質資源的消耗。搭乘信息化的時代快車,中國正乘風破浪,加速駛向全面小康社會的燦爛前程。(王海徵 林玉 黃庭滿)

責編:劉棣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